清明节是我们华夏儿女的传统节日,也是祭拜祖先、悼念已故亲人的日子。每到清明节前夕,人们都会踏青问柳,年长一些的人就会去寺庙为子孙后代祈福,求取平安,还要到自家祖先坟前扫墓,进献祭品等。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先辈们还流传着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时,身边只有几个随从。有一次,在逃亡过程中由于几天没有进食饿得奄奄一息,跟随他的那些随从都束手无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晋文公被饿死。在随从中有个叫介子推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他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混着野菜熬成汤给晋文公重耳喝下,救了晋文公一命。晋文公知道真相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向介子推保证,等流亡结束回到晋国一定会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晋文公重耳如愿以偿回到晋国并继承了王位,再经过几年的打拼,终于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开始大肆封赏那些有功之臣和帮助过他的人,唯独忘记了曾经救过他一命的介子推。这让介子推感到无比的失落,毅然决然地带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老林。此时有人晋文公面前重提当年逃难时朝不保夕的艰难经历,晋文公这才想起了介子推“割肉奉君”,曾经救过自己一命的人,他让人去寻找介子推,准备封赏。
此时的介子推早已心灰意冷,习惯了隐居深山的生活,说什么也不愿意去见晋文公。晋文公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很想报答介子推救命之恩,可是介子推不肯出山也没有好的办法。正在无奈之际,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主意,建议晋文公放火烧山,把介子推从山里逼出山来,晋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真的让人把介子推隐居的那座山给点着了。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该烧的全都烧完了,但依然不见介子推从山里出来。晋文公这才感觉不太对劲,让人进山寻找介子推。经过一番查找,终于找到了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正紧紧地抱着一棵被烧焦的大柳树。晋文公看到这样的情景悔恨不已,命人将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就地安葬,并建庙立碑。
安葬介子推时,在大柳树的树洞里找到了一封血书,这封血书是写给晋文公的,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让晋文公更加羞愧难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烟火,并规定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到这棵大柳树边祭拜介子推。又是一年春来到,晋文公带着文武百官来到柳树边祭拜介子推时,发现这棵烧焦的大柳树又重新长出了柳枝,于是他将这棵死而复生的大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每到清明节前夕都会去祭拜自己已逝亲人,柳枝也成了清明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