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城市有多开放。自北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后世画家多临摹模仿,形成了清明上河的独特主题。因此,至少有10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第一个是张泽端本,也就是北京故宫这次展出的版本,第二个是明代仇英本。现在在辽宁博物馆收藏,第三个是清代的五名宫廷画师孙祜、陈枚、戴洪、金昆、程志道绘制的清院本,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尽管张泽端、仇英与清宫画师画的都叫作清明上河图,但由于生活的时空完全不同,他们所参照的城市是不一样的。张泽端是以北宋东京为蓝本,仇英笔下的城市,实际上是明后期的苏州。而清宫画师显然会参照清时的北京城制作清明上河图,他们描绘出来的城市形态,当然也有着微妙的差异,找出这些差异,我们便可以发现宋明清三代的城市治理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
首先,咱们来说说城市防御也就是简称的城防,许多细心的人应该都会看出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是不设防,没有一名士兵把守,城墙上也没有任何防御工事。有一段城墙还坍塌了。进入城门之后,也不见任何城防机构驻扎。宋政府只在靠近城门的城内大街边设了一个商税所向进城的货商收税,大街上的人来人往。
而在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中,城墙非常的高耸,在上面还建有箭垛,城门外设立了一道大栅,过了大栅栏进入城门,里面又有一个瓮城,陆路城门旁边又有一个水道,城门门外有官兵把守门内同样设有瓮城,只有穿过瓮城才算是进入到了城内。而城内第一个建筑物就是城防机关,不但重兵布置,各种兵器、武器陈列,警示威胁,又安放着写道,“固守城池,盘诘奸细,左进右出”的警示牌,可谓是戒备森严。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的城防也是很严密的,不但城墙看起来更为宏伟坚固,城门外还设了大栅,城门内有瓮城,还有士兵把守的城防官,同样挂出“固守城池,盘诘奸细”的警示牌。有些研究清明上河图的学者,比如故宫博物院的余辉先生认为,三幅清明上河图的不同城防形态显示了北宋晚期东京城的防备松散,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倒觉得相比之明清时期,宋代的城市可能更加自由和开放也更加具有商业性,官府对于城市的治理更注意主动发展工商业,以其征收更多的商业税。宋代城市的自由与开放性,还可以从清明上河图另外的一些细节看出来。
另一位研究清明上河图的学者,同济大学博士后,刘涤宇先生通过比较各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发现不管是明代摹本还是清代摹本。画面中的城市切象口几乎都多了一道设置——栅栏。这些栅栏应该是明清时期城市常见的设施,否则画家不会凭空将它们画入图画中。今天的北京还保留着大栅栏的地名,那就是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名字,因为明清北京的胡同口一般都安装了大栅栏。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了,明清时期的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大栅呢?这是夜禁制度的产物,大明律与大清律均规定,凡京城夜禁,一更三点,钟声已静之后,五更三点钟声未动之前,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外郡城镇可以各减一等,比如公务急促、疾病、生产、死丧,都不在禁限中。若犯夜拒捕及打夺者,杖一百;因而殴人至折伤以上者绞,死者斩。也就是说,从一更三点大约是我们现在晚上的八点开始街市上禁止出现行人,违反者即为犯夜,是会被抓起来打板子的。大栅栏便是为配合夜禁制度而设立的。每晚夜禁开始栅栏机关闭上锁,将街下变为封锁线段。
乾隆年间的一道法令称外城各街道胡同设有栅栏至为严密,交武臣不时稽查,起更后,栅栏入夜关闭,自王以下官民人等不许任意行走。步军尉负责分定街道界址,轮班直宿,而步军协尉则往来廵逻。可以说明,清时期的城市是控制型的,至少在夜间城市是受到严密控制的。
而在张泽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寻遍城市的每一个角度都找不到一处这样的栅栏,记入东京与临安城市生活的《东京梦华录》,《梦梁武林旧事录》也无一字提到栅栏或类似设施。这表明宋代城市的街下日夜都向市民开放。事实上,古老的夜禁制度在宋朝已经松懈,并趋于瓦解。
按刘涤宇先生的研究,宋代城市还保留有夜禁之志,但禁夜的时间起点调整到三更,大约是我们现在晚上的十一点,五更时夜禁结束,夜禁时间大大缩短了。不过我们看宋人的笔记还可以发现在宋朝城市有些地方是彻夜喧闹的,如《东京梦华录》记载道:“东京夜市直至三更禁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梦梁录》记载道:“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可见宋代的夜禁制度,即使还残留也已经松懈下来,因为夜禁制度的松懈。宋代城市的夜市非常热闹,夜生活也十分丰富。
宋人笔记《铁围山丛谈》记录的一个细节,可印证汴梁夜市的繁荣。笔记中写道:“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彻夜燃烧的竹油,熏得整条街下,连蚊子都不见一只。其实从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能够间接看出宋代夜禁制度的松弛。画面上,东京城外的小店,也就是小型酒店与城内的孙杨正殿,也就是豪华大酒店,门口都安装着灯箱广告,但为什么宋朝的酒店要装灯箱广告呢?因为夜市要营业,夜色下灯箱广告闪烁着灯光显得非常强硬,这跟现代都市到处可见的霓虹灯广告是一样的道理。
可惜进入了元朝之后,夜禁又趋于严密。律法规定,“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马可波罗游记也记载说,在元都夜间有几十人一队的巡逻兵不断地在街头巡逻,随时查看在宵禁时间及第三次钟响后有没有人离家外出,被查获的人会被立即逮捕监禁。明清延续了原制,也因此我们看仇英本清明上河图或者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都找不到一处灯箱广告。可以想象入夜之后,城市会多么寂静,多么昏暗。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与仇英本清院本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异。张泽端本画到城市最繁华处便戛然而止,而仇英本与清院本都画出了北宋的皇家园林金明池,这其实是明清皇宫的映射。
不管是仇英本还是清院本,画中的金明池都是围墙高耸跟外面的市井世界完全隔开,园林占地面积极大,亭台楼阁非常华丽,尽显皇家气派,池上在举行龙舟比赛,划船的与观赏的宫廷中人稀稀落落,看起来很是冷清,也许画家想描绘的就是北宋的三月三金明池龙舟征标吧。但宋朝的金明池龙舟征标是这样子的吗?完全不是。虽然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没有画出金明池,但宋代还是流传下一幅金明池征标图,传说是张泽端所画,但从画风上来看并不像。
这幅图画让我们在千年之后还有机会真切地观看到宋代金明池征标的热闹场面,画上的水上秋千,水傀儡戏、划龙舟等表演,我们暂且忽略,请注意看在岸边观赏表演的人群,密密麻麻,摩肩接踵,人头攒动。那是什么人?皇室成员?政府官员?都不是,是寻常市民。原来宋朝时,一部分皇家园林是定期对市民开放的,每年的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金明池都会准时开池,任市民游玩。开始之期,宋政府会在金明池举办盛大的水戏表演吸引无数市民慕名而至。一时间,游客如已。观者如堵,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金明池上的宝津楼是皇帝观赏水戏与赐宴君臣的所在,但在开放期间,天子与民同乐,门口也是皆高设彩棚,须世数观赏陈吟百戏没有御驾亲临,游人义不须回避,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