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了解清明节的历史变迁,坚持文明祭祀,过一
TUhjnbcbe - 2024/9/10 16:37:00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反应了古代先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换而不断变化,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烛火传至重臣贵戚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期,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挖墓筑起了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精神寄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兴起开来。

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两大古老节日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作为春季一个民俗大节传承下来,到了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先的祭祖扫墓与踏青,植树也被划入清明节常规项目。

文明祭祀,绿色清明。清明节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文明过清明节已成为人们的自发追求和自觉行动,清明节成为一个文明健康、孝思感恩、节俭环保、安全有序的节假日。瞿宇辉。

通过献一束花,诵一次家规,重温一次先人美德等方式来文明祭祀。提倡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网上祭故人等多样式、现代式祭扫活动,树立环保节约意识,不在道路、小区、广场等公共场所焚香烧纸、抛撒冥币、鸣放鞭炮,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

提倡父母带着孩子去革命烈士纪念碑、先贤祠堂、先人陵墓进行文明祭祀,提倡“献祭礼、讲变化、诵家规、谈感恩、致哀思”等家庭祭祀文明礼仪,教育子女对祖国感恩、对社会感恩、对先人感恩、对父母感恩。

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自觉维护祭祀场所公共秩序,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在山头、林地、公墓内违规用火。提倡乘坐公交车辆出行,驾驶机动车辆出行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清明节的历史变迁,坚持文明祭祀,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