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我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
TUhjnbcbe - 2024/9/2 17:33:00

《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末,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今天,我们就跟随画家张择端的脚步,感受一下多年前汴梁的热闹景象,探寻名画背后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创作时间是北宋,尺寸为纵24.8厘米,横.7厘米。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

《清明上河图》是界画中最杰出的作品,这幅作品在技法上的成就更接近于宋代早期现实主义画法和范宽,祁序,燕文贵,郭忠恕和赵昌等绘画大师的作品,与宋徽宗时期绘画风格截然不同。

中国人物画自身发展,有一个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题材由表现神仙,道释到帝王将相,再到贤人达士,进而开始表现平民百姓的生活。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绘画,出现于北宋中后期,这种绘画风格被称为现实主义画风,西方的现实主义出现在公元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多介入社会政治,而中国的现实主义多表现社会风俗。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多个,但却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构图疏密有致,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明了易见,笔墨章法也很巧妙。

横跨汴河的木制拱形桥

画面描绘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木质结构的拱形桥。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艘准备驶过拱桥的木船,船应该是在逆水而行,船桅已经放倒,船工们握篙盘索。桥上呼叫接应,桥上桥下聚集了过往的行人,他们都在围观着这紧张的一幕。桥上甚至有些热心的人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挥舞着另一只手,似在大声喊叫。看着画面,我们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也会产生紧张的感觉。

局部图

画卷右边开端处,是宁静的田野和村落。前段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汴河是这幅画中段的主脉,河面上舟来船往,沿河还要许多粮仓。最后一段是热闹的市区街道,画面上有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活动,手工业活动,河上的漕运活动,各类人的游览活动等。

画中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各种交通运载工具,如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平头车等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热闹的光景,画家安排得有条有理,杂而不乱,引人入胜,多年前的古都风貌再现眼前。

从构图上看,此画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有细有粗,有紧张有松弛;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画面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给人一种真实顺畅之感。

从《清明上河图》中能看出豪奢闲散和贫困辛劳的对比,这件作品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历史资料,对研究宋代城市生活和风俗,建筑,工商,交通,服饰等很有价值。《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骄傲。

传世名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学价值,文化价值,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希望今天的名画分享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阅读体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我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