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劈山川,穿峡谷,跃壶口,出龙门,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千百年来,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强调,要紧紧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在主动作为上下功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坚守黄河安澜,抓好中原高质量发展?
黄河之险,险在河南。
黄河河南段悬差最大、河势最不稳定,目前防洪能力还存在短板,小浪底水库调沙后续动力不足,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
在年召开的河南“两会”上,省政协委员张朝祥建议,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及黄河水利委员会要采取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彻底治理黄河“悬河”,把“地上悬河”改造为地下河,消除黄河决堤隐患,降低黄河水患风险,使黄河两岸人民能够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获得感,消除后顾之忧,安居乐业。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牛玉国接受采访时表示,黄河决口改道依然是最大的生态灾难。目前,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仍不完善,下游防洪体系仍不健全,滩区百万人与洪水争夺生存空间,相互制约。下一步,黄委会要尽快推动古贤水库工程上马,将来还要建设黑山峡、碛口、桃花峪等水利工程。实施下游河道滩区综合治理,包括建设下游滩区生态廊道、实施滩区移民搬迁等。
同时,加大黄土高原、沙漠水土流失治理,完善古贤等梯级枢纽,实施梯级水库联合调水调沙,确保冲沙入海,维持下游河槽稳定。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治黄的基本方略。
近年来,河南沿黄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部分支流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仍有1.69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因此,必须既狠抓“治”,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建设十大水利工程,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全面改善干支流水质;更注重“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推进山洪沟治理和淤地坝建设,在伊洛河上游和三门峡库区上游实施禁封治理,在黄河沿线建设生态廊道和湿地公园群,打造防护安全带、生态保护带、滨水景观带、旅游休闲带,让母亲河越来越健康美丽。
在河南“两会”上,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顾雪飞说,河南探索“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合力破解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难题。
顾雪飞表示,河南检察机关会同黄委会发起并深入推进“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全年共受理水利部门移交问题线索件,已督促有关行政机关整改销号件。成功办理了一批有影响的案件,督促解决了一批久拖未决的突出问题。最高检公开发布河南4起典型案例,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专项行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南沿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3.6%,但发展质量还不高,水资源利用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年11月14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强调,河南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走好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路。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起来,发展节水、绿色农业,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实施智能、绿色、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加快“四条丝绸之路”提档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势能。支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昂起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加快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青电入豫等重大工程建设,厚植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推进沿黄地区脱贫攻坚,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郑州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月4日,郑州市召开《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概念性总体规划》评审会。根据规划,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东起中牟,西到巩义,北抵黄河,南达连霍高速,总面积平方公里。与会专家表示,未来,这块区域要实现协同发展,形成经济带。对于沿黄区域,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如何乘文旅融合东风,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方兴未艾,加快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需乘此风挂云帆,济沧海。
郑州举办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与商都古今碰撞;央视中秋晚会唱响洛阳应天门,全球华人同赏一轮河洛月;太极拳申遗梦圆,南太行焦作迎来高光时刻;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用影像定格“天鹅之城”三门峡……
开封清明上河园穿越东京梦华、大宋御河泛舟夜游等产品不断更新。郑州以黄河文明为根基创作的《只有河南》面纱初揭,大型情景歌舞《黄帝千古情》亮相黄帝故里。十三朝古都洛阳叫响“古都夜八点”,洛阳已然成为网红古都。
“十四五”时期,河南将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板块。
省政协委员郭爱和:建议面向国际打好“陶瓷”这张文化王牌
如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省政协委员、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三彩艺术馆馆长郭爱和,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国际”二字。
“黄河文化能打的牌有很多,如果要面向国际打好一张牌,应该是陶瓷。”郭爱和说,讲黄河文明离不开陶瓷的发展,黄河孕育了伟大的陶瓷艺术,从仰韶彩陶到夏商原始瓷,再到唐宋迎来鼎盛,宋代五大名窑河南独占其三。
郭爱和盘点起河南的“陶瓷家底”:洛阳三彩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现在建设有三彩艺术馆、三彩博物馆、三彩国际陶艺村等完整的品牌链条,钧瓷目前也有钧瓷文化园、神垕古镇等基础,汝瓷也在推进汝瓷小镇,还有仰韶彩陶、绞胎瓷、登封窑等文化资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畅想道:“如果将各个窑口和时期的陶瓷,建成博物馆、艺术馆,便构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上的一条陶瓷观光带,这便是镶嵌在黄河母亲河两岸,最璀璨耀眼的珍珠项链。”
研究传播洛阳三彩艺术30多年,郭爱和的三彩艺术作品荣获诸多国际大奖,凭着多年国外文化交流经验,他建议把握“陶瓷”这个国际名片做文章。“中国的英文翻译‘China’便是陶瓷,河南能拿出的文化名片太多,而如果把‘陶瓷源’这个概念宣传出去,世界游客将目光投向河南之后,其他方面的文化也会被发现,但前提是先集中力量打好一张王牌。”
省政协委员曹永彬:以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激活文创开发
这次参加两会,河南省政协委员、博雅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曹永彬随身携带了一本手掌大小的年文创台历。这本看似不起眼的日历,其实是一部微缩的黄河流域文明发展史。
曹永彬徐徐展开长卷,上面是以时间为线索,选取黄河文化代表元素,将近万年来发生在中原的黄河文明,通过插画立体展现在人们眼前。拿起手机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