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
TUhjnbcbe - 2024/8/26 17:11:00

中国民间的祭祀扫墓有四个大的日子,一个是在大年三十这天要去祭祖扫墓,向先辈诉说这一年家中事项,祈求先祖保佑儿孙,再有就有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也称中元节,以及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除了这些以外,最重要的传统祭日就是清明了,这个习俗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还是民间最重视的祭祖扫墓时间,如果家里要修坟或者搬坟大都选择在这个日子。

在清明节期间,有条件的人会选择回到老家,给先祖焚烧冥币和物品以表达思念之情,顺带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但是就清明扫墓而言,老一辈却有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呢?

单从字面来讲,这句话说的是扫墓祭祖最多到爷爷这一辈,三辈儿往上就不再有人祭拜。这么说的道理在哪呢?在中国这样传统家庭观念深厚的国家里,人们对于家庭成员的组成一般定性为三世同堂或者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屈指可数。可见在中国人眼里,爷爷和孙子两辈基本是家庭亲情关系跨度最大的两辈了,再往上随着辈分的增大,长辈与小辈之间的亲情也会随之减少,甚至很多小辈对于长辈几乎没有记忆,自然也不会在清明扫墓的时候专门去祭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很多三辈以上的坟墓并不会完整的保存下来。就好比历代皇帝的坟墓都无法很好的保存,更何况是普通人的。自然灾害、家族离散、异地而居,祖先的坟墓必然也无处寻找,这也就导致了后辈无从祭拜,于是就有了扫墓不过三代的说法。

那上坟不过未时又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人民把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并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来加以标记和区分,子时对应的是现在是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那么所说的未时就可推算出是下午的一点到三点,但是为什么是这个时间段去上坟,过了这个时间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在我国中医看来,人是阴阳的平衡体,如果打破了人体的阴阳,无论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人体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得病。再根据阴阳五行的说法,每天的阳气自太阳升起时活跃,到了中午达到最鼎盛,过了午时太阳慢慢西斜,阳气也就随之开始衰弱,到下午三点的时候此时阴气与阳气平衡,过了三点阴气便压过阳气。

再加上墓地一般都会在人迹罕至的山上,这里树林密布,树下很少被阳光直射,潮湿的土地更容易积攒阴气。人如果在未时之前去祭扫,因为阳气较盛,阴气并不会侵入人体,但如果过了未时阴盛阳衰之际,在这密林之中再加上坟墓散发的寒气,很容易让阴气趁机侵入人体,造成人体阴阳失衡,轻的引发疾病,重的还会扰乱人的心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撞邪。

但这些都只不过是风水迷信的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所谓不过未时,应该是古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在较远的坟地扫墓,如果去的太迟错过了城门关闭的时间,那一家人就只能在城外露宿到第二天清晨,也是考虑到路途上的人身安全才提出的。

“上坟不过三代,祭拜不过未时”虽然是句俗语,但是也有它一定的道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后世儿孙在长辈健在时的孝顺。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将至,俗语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