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百问》中提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既是中国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一年中最富有生机、最充满活力的时刻。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自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仪式的承载,古代文人们便通过古诗词记录下了关于清明的各种传统文化习俗,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魅力吧:
1.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上坟扫墓,祭祀亡人
《清明》——宋·高菊涧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节,亦称祭祖节,最初起源于中华民族对祖先的至高无上的祭典,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传承,其庄重始终未曾衰减。
2.踏青郊游,赏春光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日》——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叫踏青节。融融春光,万物始新,天气清朗澄明。不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岂不辜负这大好时节?
3.插柳赏花
《春日绝句》——宋·陆游
吏来屡败哦诗兴,雨作常妨载酒行。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赏花·人乐清明三月天》——宋·赵葵
人乐清明三月天,也随人赏万花园。
偷闲把酒簪花去,不似儿童笑语喧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
移来古寺种朱门。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
绿云蔽日树轮囷。
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柳树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古人心中具有驱邪避灾的神奇力量。另外“柳”与“留”谐音,古人便将柳枝作为寄托离别情感的象征,以折柳赠别、戴柳寄思的方式,传递着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对过往时光的深切怀念。
4.放风筝
《风筝》——清·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望江南百调》——清·黄惺庵
扬州好,胜日爱清明。
白袷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
处处放风筝。
清明节放风筝是向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传达思念的一种方式。遥望蓝天,让思念乘风而去,心亦安然。
5.踢球,荡秋千等体育活动
《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宋·陆游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
未论日远长安近,且喜南山天际横。
《清明》——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古时的清明节要寒食禁火,缅怀祖先。为防止寒食伤身,于是这一天要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来暖身御寒。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拔河、蚕花会等活动,丰富多彩。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既有祭祀扫墓的离别泪,又有郊游赏春的欢笑声,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