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北大,永远的家
还有两天就是周年校庆的大日子了,许许多多的北大人都用自己的情怀表达了对母校的爱。有一幅书画作品《北大筑梦图》(文后附长图)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这幅历时两年完成的长达26米的作品,甚至打出了“北大版清明上河图”的旗号。少侠还没看就被吓了一跳,竟然有如此大的尺度?!看完之后才长舒了一口气,但却又有些遗憾。
图书馆前合影的毕业生——《北大筑梦图》(局部)
为什么如此这般忌讳?在弄懂了《清明上河图》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时,你自然就明白了。这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名作想必各位都不陌生,中学课本上介绍说: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但后来少侠偶然翻到一本《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北京大学出版社,)时,才知道其中蕴含的深意并不简单:表面繁华之下,隐藏着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无情揭露。
咱们从右往左一点点看。一只受惊的白马即将闯入郊区的市场,为整个画面铺垫了异样而紧张的氛围。远处的望火楼上,居然不见一兵一卒,而且哪有一点点军事上的样子,楼下传报火警的快马也不知何处。要知道,对于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城来说,火灾意味着什么。可就是如此重要的监测火情第一线,竟然懒散到无兵把守,无疑为整个城市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这也就不难理解北宋重和元年(年)九月的那场烧毁了五千多间房屋的内廷火灾了。
空无一人的望火楼——《清明上河图》(局部)
沿着汴河而上,一艘商船即将要过桥,由于没有及时把船帆收起来,眼看就要撞上了,拱桥边上站满了看热闹的人。本不宽敞的拱桥上还摆满了小商小贩,虽然当时的法律明令禁止,但法不责众,而且根本就找不到维持秩序的官员。正在此时,碰巧又有两对官员的人马在桥上相遇,坐轿的文官遇上了骑马的武官,彼此互不相让,护卫们争执不休。
极度拥挤的拱桥——《清明上河图》(局部)
桥上都乱成这个样子了,当地的官员哪里去了?也不出来管管。于是,终于我们在一个衙门口外,看到了一群慵懒地打着瞌睡的吏卒。这里是负责传递朝廷文件和上报下情的递铺,府里的长官本该是要把公文送到下一站,可眼看就要晌午了,却依然不见踪迹,足见当时北宋官僚体系的工作效率有多么的低下。
打着瞌睡的吏卒——《清明上河图》(局部)
当地官员指望不上,总得有个维持秩序的类似“城管”的角色吧?对不起,真没有。别说“城管”了,就是城门口也不见一个守城的兵士!想想这个百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这简直就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啊!哦不对,城头上有个看上去像是值班的,他在那里专心致志地干嘛呢?原来是在看城下的热闹。城楼里还铺着席子、枕头,看完热闹估计待会儿还要睡个午觉。
看热闹的守城兵士——《清明上河图》(局部)
城防如此,那戍卫京畿的御林军们在忙些什么呢?找遍了整幅画,终于在“正店”旁的酒铺里找到了他们,他们正准备将酒桶运到车上。要过清明节了嘛,又是喝酒的好时节,个个来了精神,一个将衣服系在腰上,一个在系护腕,一个在试弓,好像是生怕路上遇上土匪,将他们的好酒抢了去。天哪,这是个什么世道。
酒肆门前的御林军——《清明上河图》(局部)
画面中最后一家铺子,是一个诊所即“赵太丞家”,但一看广告牌上的“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看来不光是御林军,整个汴京恐怕都是酗酒成风啊。
专治各种酒疾的医馆——《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才是《清明上河图》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且不论当年宋徽宗看了是什么心情,想必定是被啪啪打脸。但这样一幅生动的谏言画也只能诞生在那个时代了:北宋自太祖皇帝赵匡胤以来,一直都采取了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不仅朝官可以谏言,而且画家、杂剧家、诗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参与其中,随着北宋后期社会矛盾的不断尖锐、政府的懒政怠政不作为,艺术家们更加大胆地抨击时政、表达民怨,《清明上河图》即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五四运动中上街游行的北大师生——《北大筑梦图》(局部)
反观《北大筑梦图》,也就是“五四运动”的场景有几分《清明上河图》的意思,那些拉着横幅、打着标语的学生,低着头前行,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即便在不远处的墙后,是躲藏着的时刻准备对他们进行抓捕的国民党士兵。然而,画卷到了现在,我们似乎都活成了童话里的样子:西门外摆拍,家长们参观校园,未名湖畔弹着琴唱着歌,卿卿我我你侬我侬;校园里三三两两的学生交谈着,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图书馆前挥帽留念……可是,总觉得却少了什么,而这些缺少的部分才恰恰是真正的北大精神和灵魂之所在。不忘却历史,不忘记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领整个民族走得更远。
谨以此文献给周年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