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明的民俗元素变迁
TUhjnbcbe - 2024/7/7 16:35:00

清明,是一个由民俗上升到法定假期的节日之一。清明节既是传统文化的一分子,也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三天小长假。

首先,清明是一个诗意的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多么美好的清明诗句,关于清明的诗句吟唱千百年而经久不衰,关于清明的诗篇和佳句不胜枚举。

清明是遇见美好爱情的日子,也是下雨的日子。清明前后,那种细雨绵绵、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的场景,真的是如诗如画,所以清明也是遇见美好爱情的日子。

清明的雨,缠绵而细腻,给人以期待爱情甜美的情愫;清明的雨,是一把撑开的爱情之伞,就像当年许仙在西湖断桥上偶遇了白素珍。

清明是祭奠先人和英烈的日子,也是由民俗文化上升到爱国情怀的日子。

最爱《楚辞.渔夫》里的对白——渔夫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却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传说清明这天也是屈原殉国的日子,所以清明可以和爱国联系起来。

清明节各地习俗千差万别,在民间,最普遍的习俗是祭祖、踏青、吃粽子。

在南方,渔家赛龙舟天下皆知,而在我们北方,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开始祭祖,去祭祖时,都戴着礼帽或斗笠,走在路上表情凝重,胳膊上还挎着箢子,箢子里有水饺、炸好的鱼、肉丸子、饽饽、白酒、水果等祭品,箢子上还蒙着一块白棉布包袱,另一只手则拎着传盘,当然,也有让孩子跟在后面提着酒壶或穿盘的。

后来,随着移风易俗等殡葬改革的推进,清明的祭扫从祖坟地迈向了整洁而环保的公墓林时代,公墓林有青山为伴,青松作陪,既体现了移风易俗的时代特色,又体现了传承美德的殡葬文化传统。

清明最亲近自然的习俗是踏青,去河边的青草地里碰鸡蛋、放风筝、采“毛贼”(白茅根的嫩芽),去柔软的沙滩打沙仗,是多少人曾经的童年回忆。

早年间,除了包粽子、煮鸡蛋、添土上坟,在沂水乡下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插着松枝、柳枝,近些年出于保护植被和绿化的需要,很少有人插这个了。

清明还是一个由踏青活动上升到外出旅游的节日,这或许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密不可分,因为工作原因,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非常少,所以在这个气候宜人,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节日里,趁假期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只是今年的假期有点例外,因为出现疫情反扑的压力,高风险地区去景点旅游是不可能了,这对很多人来说,期望中的美好旅途只好来年再见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的民俗元素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