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感慨交怀。“清明”自古有多重意思。
道家说,“日得月魄而清,月得日魂而明,清明者,日月之气也。”
所以常常以“日明清明”“天地清明”“政治清明”来形容盛世景象。好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盛世,而非“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的十五天,处于仲春、暮春相交之日,此时清气上行,浊气下降,天地明爽。所以称“清明”。
和清明紧密相关的还有两个节日,“寒食”和“上巳”。“寒食”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禁烟火,吃冷食,祭祀。最早要持继一个月甚至更长,一个月不开火,百姓不堪承受,后来改作三天。“寒食”在“清明”前一两天。
“上巳”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与“清明”相差也是一两天。“上巳”的习俗是郊外游春,水边洗浴、祭祀。
因为“寒食”“清明”“上巳”这三个节太近了,从唐宋时以来,逐渐合三为一,只过“清明”。由于这个合并,使得清明节是一个矛盾而又统一的节日。有欢笑,有哀愁。
踏青游春,万物复苏,就像史书中所记,清明,电始见,蛰虫咸动启户。感受着春天的勃勃生机,心情愉悦。此处少不了古人的诗句。
唐代来鹄的《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宋代赵的《次韵何若谷寒食燕集》:雨过江城绝点尘,清明佳节匝千门。舞香扑坐花新戴,歌响盘云曲旋翻。
扫墓祭祖,寄托哀思,满是对先人的怀念,对人生的惆怅。除了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外,佛门禅师也常用“清明”打禅机。比如《百痴禅师语录》中记载的:
僧问:如何是清明时节?
师云:暗风吹弱柳。新火弄清烟。
又问:家家祭扫,又为什么?
师云:纸钱烧半陌,冷酒洒三巡。
再问:为了什么,一场春梦罢了。
师云:可怜相对么罗,犹有墦间乞祭人。君不见,荒丘新故冢累累,多少英雄富贵儿。
正值清明时节好,只添白纸遶空飞。久立众慈,伏惟珍重。
百痴禅师还曾说:清明,荒土一堆,销尽英雄壮骨。纸钱半陌,曲劳儿女愁肠。生死事,不早回头。好春光,觉容易过。
清明节,有万物荣发,有灰飞烟灭。不管生与死,喜与悲,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间世的感悟。好生记取春三月,岁岁清明却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