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宋朝没有出租车,但有出租马
TUhjnbcbe - 2024/6/26 17:19:00
白癜风游泳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baidianfengazhiliao/m/7585.html

嘉兴市图书馆

唐朝:“大学”面面观

唐代的教育体制基本与隋朝相同,由位于“教育部”国子监统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不过也实现了很多新突破。接下来,我们就从方方面面了解一下唐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材:经学一直是古代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不过每个朝代选用的官方教材都不一样。这可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老师们各有各的书,学生到底学哪本?最后怎么参加统一的“公务员考试”?于是从唐太宗时代开始,政府就出面请各地名儒组成“教材课题组”,修订五经官方教科书——《五经定本》。光有教科书还不算,要是对课本的解读不统一也会是不小的麻烦,所以得有与教科书配套的官方注释书籍——《五经正义》,垄断一下解释权。

老师:行过初次见面时的拜师礼,学生们就要正式接受老师的教导了。国子监上上下下的学官,不论是国子祭酒、司业,还是太学博士、助教,都是精挑细选的饱学之士。像我们所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就曾担任国子祭酒。他上任前,学生们欢呼雀跃,都说“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赏矣”。

招生:在“拼爹”的时代,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直接决定了能进什么学院学习。

考试:当学生哪有不考试的,国家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就是为了培养人才。怎么把人才筛选出来呢?还得是考试。

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唐朝的“大学”也是有模有样的呢?

明张居正《帝鉴图说·召试县令》

宋朝:没有出租车,但有“出租马”

《清明上河图》作为反映宋朝生活的写实画作,其内容一定是具有代表性的。那么画面中马匹少的唯一原因,便是宋朝社会真的很缺马。

其实,宋朝缺马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宋朝不产马。宋朝时期,中国主要马匹产地有三块.一是西北河套地区,一是河北燕山地区,一是北方匈奴(突厥)草原。而这三个地区中,河北燕山和北方突厥草原完全不属于大宋,西北河套还经常陷入宋夏争夺当中,因此宋朝的马匹多是依靠“进口”,从西域、契丹购得,所以马匹价格昂贵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而且,花高昂价格进口的马匹还要优先满足军队的需求,这样能够流向民间的马匹就少得可怜了。但是,民间用马的需求还在,于是,宋朝就诞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交通服务业——租马

《东京梦华录》记载:“寻常出街市千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意思是,市民出门办事,如果路途遥远,可以选择租马出行,而且价格不贵。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租马是很方便的。

至于价钱,在《东京梦华录》中有“不过百钱”的记载。而《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成寻和尚也记载有“今日借马九匹,与钱一贯五百文了”,也就是成寻和尚租的马,每匹每天的价格大约是文钱(1贯等于文)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元朝:草原民族都海量?那是因为度数低

如果你有幸“回到”元朝,热情的元朝人一定会请你喝两杯。

看着元朝人盛酒的大碗,你心里却免不了打怵,“这么大碗,喝下去不得醉晕过去?”可是,面对元朝人的热情,你还是选择接过大碗。

一咬牙,一闭眼,这酒便“咕咚咕咚”地下了肚。咦,这酒怎么像饮料一样?不但不辣喉咙,反而还有一丝甜甜的味道?

看着意犹未尽的你,旁边元朝人一挑大拇指:“兄弟海量啊,小二,再取两三盏酒来!”

读唐诗时,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仙李白真是海量,他喝下一斗酒后,竟然还能作百篇诗?其实,别看李白作诗作得好,可他却不一定是“海量”。因为唐朝时期的酒连10度都达不到,李白喝上一斗也只能算是微醺。如果换成现在的烧酒,估计李白只喝半斗就得睡上一天,那“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句也就无从流传了。

当然,李白也喝不到烧酒,根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之。”也就是说,李白要想喝到烧酒,那至少得“穿越”到元朝。不过,元朝蒸馏技术虽然已经广泛应用,但这时的酒精度也只有20~40度,且元朝人喝的酒,大部分还是10度左右的果酒、黄酒等。

元朝的饮酒群体是相当庞大的,不管是达官贵胄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贩夫走卒,都喜欢饮酒。这种喜好饮酒的风气,也促成了元朝人独特的酒文化。

由于元朝社会民族关系复杂,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饮酒习惯也不尽相同。

元任仁发《五王醉归图》(局部)

明朝:大明公务员竟然全年无休

明朝中央官员在北京的办公场所多设在紫禁城南面,也就是今天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一带,那里设置有多个办公庭院和办公室,俗称为“班房”,因此官员们工作也就俗称“上班”。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对官员们的休息时间都有相当的保障。在两汉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官员们可以享受“休沐假”,也就是洗澡假。古人当然不可能把这—整天都用来泡澡,一般他们会利用这一天的休息时间调整自己,探望家人、打点个人生活。《汉律》记载的法条“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浴也”,正是在讲汉朝的休假,这是官员休假的开始。

但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官员们可就享受不了那么多假期了,朱元璋在很多制度上都模仿了唐宋时期,但唯独休假不是。刚刚即位的朱元璋满腔热血地投人工作,一心想建立一个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朝代,于是他把历朝历代所有的传统假期统统取消,只留下三天假期,这三天均匀分布在春节、冬至和他自己生日的时候。

明朝有书籍描绘当时官员上朝的景象是“每日侵晨于上画卯,至暮画西”,意思是明朝公务员早晨五点出发,到了晚上五点后才能回来。每天早出晚归,而且没有假期,无休无止的工作自然使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本来踌躇满志的官员都被这样的工作折磨得意志萎靡。

于是到了洪武后期,皇帝延长了官员的休假时间,将春节冬至的一天假期延长到三天,并且规定文官可以每五天休息一次,这样的休假制度一直执行到朱棣登基。

明佚名《出警图》(局部)

清朝:《延禧攻略》格格真的能穿汉服吗?

在电视剧《延禧攻略》里,当看到未入宫的魏璎珞穿着一身汉服出场时,不知道读者是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满族女子真的可以穿着汉装吗?

满族女性真的能穿汉装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对清代宫廷女性的服饰制度有个大致的了解。清代贵族女性的服装远没有男性那么复杂,大致上只有三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

《延禧攻略》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清乾隆年间,乾隆帝本人虽然对汉服颇感兴趣,但却不允许满洲贵族崇尚此风,他曾训谕:“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推原其义,实天远而祖近,设使轻言改服,即已先忘祖宗,将何以上祀天地?”

乾隆帝的这道训谕颇有些“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他甚至将服饰与江山社稷的安危存亡联系在一起。可见,此时清朝宫廷的服饰还是严格按照《大清会典》中的规定执行的,所以魏璎珞是不可以穿汉装的。

清佚名孝仪纯皇后朝服像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朝没有出租车,但有出租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