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样是写清明,为什么出名的古诗只有杜牧那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有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4月清明将至,说到写清明的古诗词,一定会想到杜牧的这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最受喜欢也成为了清明诗的代表作。

其实,除了杜牧的这一首,古诗词中写清明的或关于清明的并不少,如吴惟信、王禹偁、黄庭坚等,却再也没有出名的。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为什么唯独杜牧的《清明》成为经典?难道是杜牧名气大?或是……大抵还是和诗本身有关,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下:

相比今天人们扫墓祭祀哀悼先人,有着沉痛哀伤,古代的清明节,却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这天的风俗或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对于情感丰富的诗人来说,这一天的心情也是极为复杂的。

杜牧《清明》诗,胜在通俗,接地气,情感转折颇耐人寻味。

先说说通俗、接地气。

诗意简单,有故事性,容易阅读。且开头一句更是成了“天气预报”,随口问一句“清明天气怎么样?会不会下雨?”

好像、仿佛,每一年的清明还真的都经历了雨天。这样看来,诗人的首句放到现在读来也十分恰当,“清明下雨”也似乎成了预兆。

再来说说情感的转折。

前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清明那些扫墓祭祖等画面,却用“欲断魂”三字,再加上“雨纷纷”的环境渲染,直接表述出人们的哀悼与惆怅之情。

后两句则来了转折,接着前两句的心境给出解决方法,既然这么哀伤愁闷,那么就“借酒消愁”吧。去哪儿呢?“遥指杏花村”直接将剧情推到高潮。至于是不是真有杏花村这个地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是哪终有一个地方可以避雨也可以消愁。至于行人是怎么去的,有没有找到,怎样消愁的,也不重要,就留给读者们想象吧。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如追剧般留悬念给人美好设想。

再反观其他,或是写吃喝玩乐,或是情感流露直接,基调沉重,或是……诗中不需要转折,更不需要故事性,这样的写法自然不如杜牧诗的婉转深远耐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