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疑点重重的千里江山图,凭什么成为中国 [复制链接]

1#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的是著名的《千里江山图》,年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这幅巨作引起了社会轰动,十大传世名画中除了《清明上河图》外,想必大家最熟悉的便是这幅。

通常默认的是:《千里江山图》为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受宋徽宗赵佶指点后,18岁时创作的绢本青绿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实关于王希孟此人,便有很多争论。

史料记载宋徽宗将此画赠给了当红大臣蔡京,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的题跋,得知王希孟18岁时为徽宗画院生徒,并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再无他的记载。

但根据题跋显示,蔡京只是写了希孟,并没有王姓,以及他的题跋有所剪裁。

何况既有如此天才少年,又得到宋徽宗的亲自执导,但却没有被记载在《宣和画谱》或是画史中,也让人存疑。

关于这幅作品的流传脉络,也是诸家纷纶的地方。

一般认为的是:宋徽宗将其赠给蔡京,北宋灭亡后,到了金国大臣高汝砺手中;金灭亡后,回到了南宋内府;而南宋灭亡后则传给了元代高僧李溥光,明末清初时则到了梁清标手中;乾隆时期回到了清朝内府,之后几经波折,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那么疑点在哪儿呢?

首先,李溥光的题跋这样道:

“该画‘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可以看出李溥光15岁小僧人时期便得到这幅巨作,如何得到的?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呢?

题跋里他描绘《千里江山图》为“丹青小景”,对于这样一幅接近12米,《清明上河图》两倍长的画作来说,“小景”或许有些不恰当。

而且在流传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期并没有记载这幅画在哪儿,也让人怀疑。

毕竟在艺术史上仿造画作或者成立“工作室”请人代笔的现象也是不少,甚至有些能够以假乱真。

即便如此,《千里江山图》还是成为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那么,它是凭什么荣登这一宝座的呢?

第一,气势磅礴,皇家风范。

无论是中央位置的高峰叠嶂,还是近处的小桥流水瀑布,抑或是渔人船只、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构图大气,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

第二,设色艳丽,普适大众。

相较于传统的水墨山水,青绿山水用色更显灿烂,彷佛少年之气、意气风发,跃然于绢布之中。

石青、石绿的矿物颜料,在当时也是很名贵的材料,更显富丽。色彩的表现力更容易抓住观者的视线,也更符合世人的审美。

第三,细节到位,写实惬意。

这幅画通过河流、小桥的位置安排被分为了几个部分,每部分放大看细节都会有精彩的发现。

比如,桥上赶牛的老伯,瀑布边玩耍的孩童,钓鱼的三两好友,隔江送别友人的船只等等,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布局经营,细节刻画,生动写实。

彷佛画里的人活生生的存在,正惬意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第四,画作背后的传奇色彩。

这幅画无论是作者、流传脉络、甚至绘画技法等都引各家争议。18岁少年的绝笔之作竟流传千古,这就足够令人好奇的了。

在艺术史上,有争议的画、有争议的地方很多。但作为咱们普通人,我们看画只需要简单了解并感受美便好。

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对美的感受度不同,我们应该包容每一种声音,每一种看法,尽可能地接受不同的美。

这里是芝士可乐儿,欢迎大家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