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寒食清明冷泉关,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 [复制链接]

1#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驿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唐朝李商隐《寒食行次冷泉驿》

诗文漫解:人在旅途,越近节日,就越会想家。

这样的凌晨,空寂无人,头上有月亮,院落里一树花开。

介山就在驿站的对面,汾水不远处,绕着冷泉关。

这样的天气,还有春寒,哪堪今天是禁火节呢?

初衣解诗:这首写在唐朝寒食节的小诗,是诗人李商隐早年时候的作品。自从十岁他的父亲死后,他的母亲曾经带着他们姐妹回到了父亲的祖籍河南故乡。16岁的时候,李商隐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疼爱,一直在他的手下做事,直到25岁,李商隐中了进士。令狐楚曾经在太原,自然李商隐也跟着去了。

从太原到李商隐的河南老家,冷泉关是必经的路口(今山西灵石县冷泉村)。清明扫墓,回乡省亲,李商隐的母亲还在那里,在冷泉关的驿站,离清明节还有两天,这一天正好是寒食节的凌晨,李商隐心中有事,早早的起来了。写下了这一首非常清新的小诗。

初衣常说,有些诗人的早秀往往是在20岁左右甚至更早。我们来看一看年少的李商隐,是如何显露出他的才华的?

这首诗里他没有学习骈文留下的印记,非常的清新可爱。可以断定是他20岁之前的作品。

最清新的句子当然是“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这个”独夜“用的非常好,因为既可以当他一个人的夜晚讲,又可以是当夜色霸道,做了月亮的布景,而且使得夜和月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仿佛天高月小。我曾经想过,他会不会用独月三更夜,后来想,只有我这种小白才会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真正处在冷泉关的时候,的确是天高月小,那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也的确是空庭花冷,因为到底比不上都市的繁华。

其实诗人写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中的清明节之前的山中驿站。唐代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写的是闺怨。当然现在用这个名字做成的言情剧热闹一时。但是如果将李商隐的“空庭一树花”相对照,你会明显的觉得李商隐的清丽大气。这里没有什么闺怨气,格局高下立见。

所以初衣非常喜欢这一句。仿佛这个少年世界如此之新,一切由他命名。

下面的四句,就点出了冷泉关的地理环境。前有介山,后有汾水。这里用了一个寒食的典故,又非常应景。因为寒食的起源,和这个介山是有关的,春秋时候晋文公的功臣介之推隐在了绵山,文公后来想请他下山,这个倔强的介之推就是不下山。晋文公于是放火烧山,结果介之推,抱火而死。这之后,介子推的难日,就全国禁烟火。在唐朝是清明节的前两天,法定的寒食节。

而正好李商隐正在寒食节,到了介子推的绵山。而这个风俗的发源地,越发的禁火,小李商隐感到了阵阵的春寒。

其实从年轻时的这首小诗,我们已经看到了李商隐独特而敏感的对这世界的感知能力。

比如那句,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在清丽之余,更有一种人世的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感是内心的冷,就冷的来源是贫寒。

而且传统的道德,对于他来讲都是一种压力。比如介子推的事件。对于他来讲,只是加重了这个清明的寒冷。或者他更加知道,介子推是怎么死的吧?总之,在这个青少年的清明节的寒食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疲劳的,想家的少年。

而那个“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就是他最美最孤单的写照。这才是他一切无题诗的源头,一个白衣少年,世界还未展开,在春寒料峭里。

可以说李商隐对介子推之类的无感,一直延续到他的中年,直到晚年,他才逐步接受了介子推那一类的生活方式,因为不是他愿意,而是事实已经如此。因为没有人请他下山,也没有人烧山,他比他的诗更加的寂寞。

然而初衣还是喜欢这少年的诗句,出自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的手笔,虽然也清冷,但是发出的是那种春天的光泽,他还没有来得及在这个尘世里真正的跌跌撞撞。一切都恰恰好,带着微冷,甚至带着一点点疏离的审美的仙意。

这个少年心里想的是母亲和家人的温暖,赶在清明节之前见到母亲是他最大的心愿吧,我喜欢这种有着人间气的单纯。

让我们欣赏李商隐少年时代的诗句:”驿途仍近节,旅行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李商隐的诗。欢迎留言置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