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明,古诗知多少茵苗教育 [复制链接]

1#

清明起源

清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在古代,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

寒食节的特点就是禁火,古人把火种熄灭,隔几天再钻木取火。每到初春,天干物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在宋元时期,清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关于清明的古诗有很多,很多,这里选了一些,我们可以来读一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古诗,我想大家都很熟悉。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其实杜牧不是要去喝酒的,他有可能是要去避雨的。为什么呢?因为开头写着清明时节雨纷纷,就像今天就是古诗中描述的场景。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这首诗,确实根据字面能感受到那种悲凉。几家坟上子孙来?跟前面的“乱”字相呼应。

途中寒食清明

—唐·宋之问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这首描写了清明时节的美丽自然景色,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引用。

闾门即事

—唐·张继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触景生情,读到这首诗,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热闹都是他们的,与我无关。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里写出了扬花飘飞的萧瑟凄迷,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一个鲜明对比,具体就不说了。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读到这首诗,就只有这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写的词。不敢细品。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一句到处诗人的心情

清明

—宋·*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读了这一句,我相信你也有很多感触。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日园林己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不想一一说了,毕竟越说越沉重,这些诗只适合在清明读,然后品古诗,可以抛弃一些讲解,自己感受,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读诗,就是读诗,其他与我无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