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清明时节,有幸体验了一把采茶
采茶
清明前后,最是茶香。儿时在清明假期就会和家人一起去采茶,一人一帽一袋一家一行。对于那时候的我而言,采茶最大的乐趣,便是爷爷的金钱诱惑。老家后面大山的深处,有一处茶山呈梯田状,爷爷奶奶叫那里茶厂或者是茶梯。村子里几乎每家都在茶梯处有自家的茶树,相邻挨着做有自家的印记。各家各户的小朋友都戴着草帽拎着袋子,做最枯燥最无聊的重复机械动作。但是又不会抗拒,金钱的诱惑太大。那时候我爷爷还算出价高的“大老板”,我常常是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可是采茶真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天热,在茶树之间穿梭,坚硬的叶子蹭过脸颊脖颈,还有未知的蚊虫令人恼怒。个子还不够高,高处的长势喜人的嫩叶子对我而言采摘困难,只能踮起脚尖或者干脆采一些低低的,大人需要弯下腰或蹲下身才能采到的。口渴时,抱着奶奶家那个像*用水壶一般的*绿色的扁扁的水壶,咕嘟咕嘟,里面是浓浓的或淡淡的带着柴火和铁锅的特殊的茶叶的香气。一旦我在喝水了,说明我的脾气虫又要开始作怪了,生气、噘嘴、冲着大人大声吼叫,在得不到任何回应时,在一旁生闷气。回到家再用一把破旧但精准的手提秤称重量,我和姐姐的茶叶都能得到相应的报酬。爷爷总是笑着,笑着,把钱给我们,他很开心。爷爷总是这样高兴的样子。儿时被金钱控制的采茶并没有丝毫乐趣,今天,又体验了一把采茶,内心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一颗一颗,左手握住茶叶的枝条,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尖掐断嫩嫩的茶叶杆。我听到了无声的“啪嗒”,一叶一心的茶叶就滑入右手心里。我说:小时候太讨厌这重复的机械性活动,无趣、无聊、无意义。但长大了却觉得是一个不一样的体验,很快乐,因为现在不需要动脑的事情就令我感受到格外幸福。
炒茶
采茶炒茶一气呵成。爷爷奶奶炒茶时,总是一人烧火一人炒,火候刚刚好,在该大的时候大,该小的时候小,配合十分默契。记忆中总是爷爷先烧火,奶奶在锅前翻炒,蒸发干水分,到一定程度,爷爷就把火灭掉,开始揉搓炒热的茶叶。刚出锅的茶叶特别烫,放进一个超大的竹篾做成的簸箕里面,使劲地揉搓。然后再放进锅里翻炒加热,奶奶烧火,爷爷翻炒,右手用铲子翻起来高高地抖落下来左手去接,把揉在一起的茶叶散开。加热后又倒进簸箕里面揉搓,反复几次后用锅里的余温把茶叶的水分烘干,茶叶就炒好了。我们采回来的茶也要炒了,可我只是个理论派,动手实践的能力太差,重任就交给了余老师。用煮火锅的电火锅,去油洗干净后把茶叶倒进锅里翻炒,听余妈妈说的炒茶方式与我看到的爷爷奶奶的炒法有一些不同,但原理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加热揉搓,加热,揉搓,晾干。只是晾干的方式不是烘而是晒。我和余老师小心翼翼地,认真地去翻炒,揉搓。再选了一个无遮挡的地方让茶叶享受太阳的温度。成就感袭来。时光的味道
品茶
晒干茶叶后还用了烤火器用小火烘了烘,避免发霉。一小搓茶叶放进玻璃杯,滚烫的开水冲进去,翻滚的不仅是茶叶似乎还有炙热的阳光。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开,一颗颗茶叶浮到水面又一颗颗落下,起起伏伏。很快茶叶的香气充盈了起来,茶水也开始有了微微的颜色。端起茶杯,微微抿了一口,微微烫的茶水在口齿之间游荡,如果这时候轻轻闭上眼,会认为我是在细品这茶叶的品质。而事实上,我并不懂品茶。有茶的味道就还不错,自己亲手采摘,亲手炒香的茶叶,就还不错。借着品茶,品品生活。佳佳老师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