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明唐杜牧 [复制链接]

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散乱。

4.借问:请问。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诗词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诗词赏析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写行路人的心境。“断*”,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为了排遣心中的愁绪,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用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创作背景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作者介绍杜牧(公元-约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课题延伸破阵子·春景宋代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感谢预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