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建记
清明祭祀,源于上古,由来已久,千百年来,传承至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诗人杜牧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在我们国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清明扫墓祭祖,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最隆重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江南一带的墓园大多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称之扫墓或上坟。总之,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奠逝者的一种活动。
我的家乡——鱼台,素有“鱼米之乡、滨湖水城、孝贤故里”之美誉,更是秉承着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记得小时候,在清明节这天,大人们总会早早地折几枝新柳插在自家的大门的两旁。那时年少不知插柳为何意,只是觉得好玩,还特意用柳枝编成一个环形的帽圈戴在头上,和小伙伴们在大街上跑来跑去。后来听说柳可以驱*,称之为“*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普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不入家。”清明节又称*节,人们为了辟邪禳灾,祈福迎祥,所以门口插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扫墓祭祖,鱼台的通俗说法叫:上林烧纸。烧纸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为了让逝去的亲人在那边(阴间)能早些时候拿到钱花,大都提前几天烧纸,这就有了“烧前不烧后”的说法。再就是“不烧两遍纸”,只要是有亲属烧过一回,就不能再重复烧二次。
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只有出嫁后的闺女方可上坟烧纸,未出嫁的闺女是不能去跟着的,至于为何如此,至今仍不明就里,也许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吧。等到家族成员聚齐,带着祭祀的器皿、供果、纸花、纸钱,神情庄重,步履沉重来到墓地,按照顺序排列,在各个坟前一一摆上供品,点着纸钱,磕头祭拜先人,仪式感十足。烧纸也是有讲究的,要事先在坟前面画一个圆圈,把纸钱放在圈内,对着坟头的方位要留一个门。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据说是怕外来的孤*野*来抢。好多人家发于善心,不让那些孤*野*在阴曹地府流落街头,特意为他们在墓地的旁边烧点银壳子,这也算是大善之举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清明节扫墓祭祖活动越来越隆重,这本无可厚非。可是,烧纸的花样不断翻新,什么“摇钱树”、“聚宝盆”,还有印制精美的带有阎王爷头像的亿元大钞。那几天,田野里处处火光冲天,烟花电闪,炮竹雷鸣,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似乎也看不到扫墓者的悲伤,倒是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越来越严重,隐隐感觉祭祀活动变了味道。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关于烧纸由来的传说故事。
相传,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纸张得到广泛应用,蔡伦也由此发了财。蔡伦的哥哥蔡莫看到如此赚钱,便效仿为之,但是由于技术不精,造出来的纸张十分劣质。看着满屋子的纸卖不出去只能暗自神伤。蔡莫苦恼万分,精明的媳妇慧娘说她有办法,附在蔡莫耳边如此这般这般……慧娘假装暴毙,蔡莫就拿着劣质纸去妻子坟前一边哭诉,一边烧纸,轻烟袅袅,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大家就问蔡莫为什么要烧纸,蔡莫胡诌八扯一通,说慧娘托梦说阳间的纸张在阴间是硬通货,可以当钱使。就在此时,从棺材里传来了“开门,快开门。”的声音,于是蔡伦打开棺材,慧娘便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在阴间的生活,说因为丈夫给自己烧纸,纸在阴间就等于钱,在那里不但自己有钱花,还可以贿赂小*、贿赂阎王,他们收了好处,就把自己放了回来。乡亲们见状,信以为真,纷纷买纸焚烧,期盼已故的亲人能起死回生,此后便有了祭祖烧纸的由来。
自从看到这则烧纸由来的故事后,不免对“火纸当钱花”的迷信打了折扣。人常说: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所以,行孝切趁早,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今天上午,看到《微观鱼台》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倡文明祭祀,绿色环保。读后让人眼前一新,豁然明白:清明节扫墓祭祖,无论是纸钱串串,还是鲜花一束,都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祭奠的意义在于:不要让逝去的亲人和这个世界说永别,用爱和回忆把他们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清明节马上到了,在此我将以我的方式祭奠我故去多年的心心念念的祖父祖母
杨柳依依
细雨蒙蒙
又是清明
泥泞里
轮椅上载着无限哀思
脑海里
浮现着您慈祥的笑容……
多少个夜里
多少回梦中
针线筐里找寻着
爷爷用树叉做的弹弓
可找到的总是奶奶的老花镜……
清明的雨
思亲的泪
凄凄哀哀
漫坡遍野的花儿也分不清
哪滴是泪珠
哪滴是雨声……
.清明节
县城笔记
坚持原创,文字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