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https://m-mip.39.net/nk/mipso_7057267.html塬上歌者
陆游才说‘犹及清明可到家’,转眼就要到清明了,那么就来聊一聊杜牧的那首千古名作《清明》。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现在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念及杜牧的这首《清明》,它简直就成了清明节的代言诗了。之所以流传这么广,甚至可以为清明代言,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既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生僻字的使用,意思浅显晓畅,场景如在目前。你看那清明的时节啊,细雨纷纷,路上扫墓祭祖的行人伤心断*。同样踏青的诗人随着春色渐行渐远,走得有些累了,欲小憩欢饮,遂问路于路旁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身子一斜,抬手一指,呶,那不就是你要去的杏花村。多么生动啊!读诗宛若清灵。不过别看读来容易,杜牧的这首清明,非杜牧这样的大师不可为之。它典型地体现了汉语诗词的生动形象,以及语意的丰富。不相信我们重新句读一下,这首著名的清明诗立刻就可以变成清明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怎么样,浑然天成,毫无拘碍,这就是汉语诗词的魅力。我想其它语言为母语的文学创作,恐怕实在难以达到汉语诗词的这种境界了。不过让杜牧也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首名作,为后人留下了困惑不已的两大谜团。第一个让今人争讼不已的谜团就是牧童的随便一指的杏花村,它到底在哪儿?在如今这个连西门庆出生在那儿都要争一争的时代,杏花村的归属简直真的是头破血流。像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这三个地方,甚至为了争杏花村,曾经对簿公堂,引起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