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微玉屏”快速
不过除了美食,你知道清明还有什么吗?不知道的话就跟着小编继续看下去吧!
清明有一首诗,一出戏,一幅帖,一卷画。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丰富的内涵为历朝历代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沃土壤。
一首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国数不胜数的诵咏清明诗歌中,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堪称是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既没有用典故,也没有华丽辞藻的《清明》,运用白描手法、以和谐圆满的音节,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美好的乡村清明时节风俗画卷,读后令人充满神往,回味无穷。自从这首诗问世以来,杏花村便成为千古名村,甚至出现了“杏花村在何处”的千年之争。
一出戏:《人面桃花》
演绎唐朝诗人崔护和少女杜宜春在清明偶遇的一段爱情故事《人面桃花》,是一出盛演不衰的清明戏,京剧、评剧、话剧等多个剧种中都有这个剧目。这出戏源于崔护的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盛开,正值清明时节。崔护在这首《题都城南庄》诗中,敏锐地抓住时间和空间的演化与流转,用简洁的28个字,把“桃花依旧、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诗意地表达出来,唤起千千万万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一幅帖:《*州寒食帖》
公元年,苏轼被贬官*州,困居三年。寒食清明之际,天连阴雨,心中充满悒郁、绝望、悲愤、寂寞,提笔写下两首诗并写成一幅长卷。因诗写的是寒食时节,后人称其为《*州寒食帖》。
《*州寒食帖》写法极为特殊,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全帖字形各具形态,或大或小,极其随意,似乎毫不用心机,但这正是中国书法的最高意境。诗人的心境也借助笔墨宣泄而出,悲情四溢、起伏跌宕、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一卷画:《清明上河图》
宋代宫廷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以完美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和鸟瞰式的手法,生动记录了十二世纪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在这幅长达5米多的画卷里,张择端绘有人物多位,舟船30多艘,各种车、轿子20多辆,大小牲畜近百头,树木多棵,沿街书场摊贩40多个,房屋建筑多座,场景纷繁,全部用工笔白描,精勾细勒,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除了这些,清明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呢!你知道古人的清明节是怎么过的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清明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与奠酒,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