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来源:瑞安发布
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论家叶适曾在《水心集》中这样描述瑞安的清明节:“净社倾城同褉饮,清明阖郭共烧香。”清明这个古老而重大的节日,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瑞安人心目中非常重要。
下面,瑞安的民俗专家就总结了瑞安清明的习俗,主要有祭祖、扫墓、望节等。看看你知道几个?
仪式习俗
祭祖
祭祖主要分为家祭、宗庙祭。家祭,也称祭家先。清明节这天,人们买上一些果蔬,烧上竹笋等菜品。据说竹笋是清明的标志食品,有了笋,祖先才会知道清明到了。菜品摆放在桌子上,供于祖先的神龛或牌位之前,点上香烛,放上酒杯和筷子,杯里斟上酒,等“酒过三巡”,然后焚化纸钱。祭祀完毕后,家人就可以吃这些食物了。民间称之为“做节”,这种祭祀方式在农村一直延续到现在。
另外,在一些大姓宗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宗祠,农村称“祠堂”。每年的清明节,全宗族都要在祠堂里举行集体祭祀仪式,由族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族长公进行主祭,这也称宗庙祭。
扫墓
瑞安人历来有在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民间常和祭祀安排在一起,具体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后四天的范围内。但瑞安老城关人还有一个习俗,农历正月初一上山去“拜坟”。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瑞安城区外出经商、做工、从*、读书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因为之前清明节还没有成为法定节假日,这些人往往没办法回家祭祖,便只好利用春节这个回家过年的日子上山“拜坟”。
“不知是谁第一个,趁着农历正月初一大家不出门走亲访友的良机,先去拜谒祖先,后来大家都觉得非常好,于是纷纷效仿,便慢慢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我市民俗专家何克识介绍。
另外,据说塘下“拜坟”有“添土”的习俗,古时的坟墓都是用泥土建造而成的,坟墓上都会长满杂草,随着时间的长久,有些坟墓因为长期没人打理,坟墓就会被杂草和周围的泥土所掩盖,渐渐地不见踪影。为了防止坟墓找不到,为此每年后人“拜坟”时,就要将坟墓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再挖来一些新的泥土,泥土最好是*泥(因为*泥又称“*金”,有吉祥的意思),将坟墓“添”高。坟墓“添土”后,先人就会看到新的泥土,知道后人还记挂着他。
望节
瑞安人在清明节等一年中几个比较重要的节日里,亲戚之间都有送礼的传统习俗。民间俗称之为“望节”(“望”字要读成“牧”音)。清明节是由上门亲向下门亲送礼物,即父母向女儿、女婿送松糕,其量一般为一对或两对,放置在木制的礼盒中,并在礼盒上面放上柏和万年青(取其美好的谐音),再放上“太平钿”(一种在红纸上剪出花鸟和吉庆文字的剪纸)。
饮食习俗
吃清明饼
据《瑞安市志·名俗》记载:“瑞安古有拾香草(摘绵菜)为寒食饼(俗称清明饼、清明馍糍)”。“这说明瑞安人在清明节吃清明饼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瑞安市民俗专家宋维远说,清明节不仅每家都要做清明饼,而且还要做起来馈赠亲朋好友。
宋维远介绍,瑞安清明饼有多种做法:一是以糯米为主,掺以少量籼米,经水浸泡、水磨后,压燥(脱水)和成团,当中包豆沙、枣泥、笋丝、肉丁、香菇等馅料,放在煎盘中煎熟。这种饼软糯可口,味道很好,大人小孩都喜欢,已经成为瑞安的一种特色食品,平时市场上都有销售。另一种是绵菜饼。它的做法和第一种差不多,就是加入了绵菜。大家一般把采摘到的绵菜嫩枝叶煮熟后,捣烂和入基料中,然后上锅煎或蒸,这种清明饼色泽清莹,瑞安人又称之为青团。它大多由家庭自制,是瑞安一带的特产,是最有瑞安特色的节令食品。有些更讲究的人,在采摘绵菜时只取绵菜的花,晒干磨成粉和入基料中,然后贴在柚子树叶上蒸熟。这种掺和绵菜花制成的饼味道纯正,特别是渗入柚子叶油后,香味更加浓郁了,而且营养丰富、不易变质,深受群众欢迎。
此外,市民在清明节期间还有吃松糕、螺蛳、光饼的习俗。
新闻爆料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