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清明,行人未断*
这不是一个细雨纷纷的清明,相比前几日,今日天朗气清,带给人春和景明之感。
忽然觉得街上的行人少了,是不是又有不少人已踏上了回乡祭扫的旅程?但我相信,很多如我一样的中学生,并未加入到回乡祭扫的人流当中,甚至不会把这项活动列入到自己的日程。算起来大约已有五六年的光景了,我都没有去过祖辈的坟冢,去参加家族的祭奠,甚至连家乡的消息都懒得去打听。大人们也是心照不宣——我现在就该好好学习,不用操别的心。我时常会把这个略带些自私的“小我”小心地掩藏在心底,后来从同学那里得知,大多数人跟我的情况差不多,我的愧疚感似乎瞬间减轻了许多。
可今天仔细想想,这是否也算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呢?
清明,对于年轻一代,真的太像“节日”了。大伙儿或许会在这两三天的休假时间里,抽时间在网上写下“清明安康”,算作是没忘记这一天的特殊性,之后指尖一划便转去娱乐了。更有甚者会随意地写下“清明快乐”,不知道有人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触?
清明时节其实最适合踏青,能走到户外嗅嗅春天的味道,也算是对传统的一种最自然且最温暖的继承了。然而现实是,户外的一切都没有办法吸引一颗年轻的心,一切都没有在家抱着手机玩一天来得惬意。要想看到当年“路上行人欲断*”的景致,恐怕只能靠穿越去实现了。
有人说,祭祖也就是一个形式,何必较真?但是“记祖”总不该也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吧。在岁月的流逝中,当我们对于祖辈的牵挂日渐减少之后,恐怕再多熊熊而燃的纸钱也无意义。忘记,才是真正的“消失”。
想到此处,我真得生出一种遗憾。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家庭纽带紧密连结的时代,也似乎不再是一个敬重传统的年代。当父母和孩子同处一室却可以一言不发时,我们还从哪里谈及深远的亲缘关系;当近在咫尺的两个人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