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明节,我相信很多人的头脑中,首先就会跳出晚唐诗人杜牧(年-约年)写的那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8个字,把人写得失*落魄,借酒浇愁,泪如潇潇雨下。
历经磨难的伟大民族,心底一直都有一份“愁苦”情结,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首诗写出了国人的心理底蕴,所以,做到了妇孺皆知。
但其实,真正的清明,并不应该是像杜牧所说的让路上行人都“欲断*”的。杜牧的《清明》,还是太愁苦了。
清明,意为“清爽明净”。这是很舒服的感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青青田野,花香扑鼻。在充满生机勃勃的清明时节,踏青上坟,祭祀祖先,颇有点继往开来的意思。
清明节,应该是一个很积极的节日。
清明节,也是很多逐步城市化的人们回乡踏青的集结令。
长期在外,故乡已生疏。
不得不提到另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盛唐贺知章(约年—约年)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和李白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型酒友,都是酒*。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说的就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喝醉了之后,骑马摇摇晃晃,醉眼昏花,摔到井底睡着了。
这个“酒麻木”真是命大。怎么没有摔死,或者是淹死啊!
好在,这种豪放诗人级别的“酒麻木”,都很豁达。这首《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就比杜牧的《清明》豁达多了。
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如果把这两首名作,各摘两句,组在一起,可以很好的写出一个长期在城市生活、开心豁达的农村娃,轻松回家乡的舒服场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少小离家老大回。
笑问客从何处来,
牧童遥指杏花村。
感觉好像还不错。挺积极的。
其实,我不能告诉你的真实情况是,年纪大了,我连这两首已经成为“顺口溜”的诗,都记混了!
沈华锋
对不住语文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