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行古诗读清明 [复制链接]

1#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

吟诵:终誉

从田兄《一行古诗读清明》说起

这是唐代樊川居士的清明诗,据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中记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至于诗人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愫,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德,在这里田兄自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与领悟,令我仔细读后竟有同感,故而就从他说的“清明文化”中的“坦然生死观”说起。

清明节的传说众多,而我认为清明应该是一个节气,顾名思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正是古人总结的经验。再有就是推崇一个历史典故,据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坐上宝座后,介子推反而带着自己的老母隐居绵山,不肯出来做官,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的。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被定为寒食节,后来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古往今来描写清明的诗词不计其数,如白居易的“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孟浩然的“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孙长胤的“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等等。而我们唯独对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熟记于胸,张口即来,这一点足以证明这首诗的通俗性与心灵相通性。从诗词语言的角度分析,这首《清明》诗,晓畅如话,无一难字,无一典故,音节和谐,朗朗上口;诗中的景象清新、生动,环境、气氛散发着淡淡的愁思;再有就是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从而衍生出那个意境中的“杏花村”,正是在这个惆怅的时刻有了酒的召唤,令整首诗由低沉的情绪逐步提升需要就这个媒介,仔细品味,却更有深意。

这首耳熟能详的清明诗亦如一张文化名片存在。因为,清明是春分之后,冬天已去,大自然处处充满了勃勃生机,正是外出踏春的大好时光;其次是缅怀追亲时节,这种情怀历史悠久,它是对一个家族血脉传承的认可和依赖,同时也是家族血脉的延伸。中国人对于祖先的重视,是深受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熏陶,作为一个后人应该向死去的亲人所尽的孝道,通过祭奠来联络情感,认识自己的价值职责和人生使命,通过缅怀祭奠追思先祖,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这就是清明文化的真实意义,更是这首诗的生命价值所在。也许只要有中国文化存在,此首诗就会愈来愈有它的生命力。

然而,诗人心中的那股惆怅悲戚,令田兄感概,也令我沉思。常言说:“世间最公平者为死神,君不见,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天皆归一死,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王候将相,难免幻化,长寿如彭祖,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看来在死的面前没有贫富贵贱之分的,任何人都逃脱不掉的。但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生死观:“未知生,焉知死!”孟子的生死观“舍生取义”,以“义”为终极目标;庄子的生死观则认为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有直面生死的坦然;佛家的生死观:“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皆道尽了生死的真谛。田兄在行文中对人生的千秋悲悯、万古愁心做了系列的分析,譬如引用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红楼梦里的“古今将相在何处?荒冢一堆草没了”;甚至联想到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让我想起了唐代刘肃《大唐新语》里希夷的《白头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头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

其实我们从中已经读到了千秋的悲悯,再如初唐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亦道尽了生命的短暂,继而生出无限的感概,真乃是万古愁心,正如作者文章里所说:“自古以来的人们,谁不盼望自己福寿绵长,许多帝王将相无不寻找不死灵丹妙药,到头来谁也逃不过那道铁门栏?”是呀,这是自然规律,本人也曾写过一首七绝《叶子》“澹静无争默默中,平生甘做护花童。荣枯原本寻常事,一夜春风绿意浓。”诗中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也使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轮回,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的过程丰富,生命的旅途就是生命的所得,悟透了也就坦然了。故而杜牧的笔锋一转,“借问酒家何处有”,进而将情绪逐步提升,酒自古以来是助兴消愁的催化剂,更是大冷天御寒之物,诗人淋了清明雨,正需要喝几杯,也好慰藉下独在异乡做官不能尽子孙孝道的落寞情怀。

在杜牧的诗中,在田兄的表述中我自然也读出了一份坦然,一份直面人生的态度,生命在乎的是过程,既然注重过程何必逃避现实呢?于是乎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在万家祭祖的时日,我们的大诗人远在他乡,孤苦伶仃,只有去喝一杯,不仅祛除身体里的寒意,更重要的是祛除心中的悲愁与恐惧,直面人生,直面生死。可是杏花村在哪里呢?此等意象的生发令古往今来多少读者唏嘘,令多少人为作者的心境相近,更有同病相怜之意!

但愿这追思念远的清明文化在中华优秀儿女身上永远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文字:若寒(旧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