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些写在清明里的的诗句,虽凄凄切切,却 [复制链接]

1#
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清明,哀伤却也有充满明媚的生机。有的时候,不得不敬佩古人的智慧和体贴,大概是觉得祭祀时会生火点燃纸钱,所以选择阴雨较多的时段,同时又担心生者过于哀伤,便将清明定在草长莺飞的时节,悲伤之时却又满眼生机。试想,若将清明祭祀放在秋冬之际,想必只剩下凄凉了吧?

其实,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人都知道,一开始清明并不是用来祭祀逝者的日子,而是踏春赏花放风的节日。它是二四十节气中颇为重要的一个,民间有此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称之清明”。因为与农业农俗有关,加上此季节春雨较多,故农谚有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此外,清明时古人放假、踏青游玩,各种文艺活动伴随美好春景,让人可以放松身心。照此来看,清明更偏重于农事立法,究竟为何和祭祀联系在一起呢?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提到寒食节。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吃冷的食物,禁止明火,主要是为了纪念不愿从仕甘愿被山火烧死的介子推。因寒食节和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间隔很近,所以逐渐合二为一,演变为清明祭祀这一风俗,随着岁月更迭,清明节也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祭祀日子。

提到清明,很多人都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这两句诗词,认定清明只和愁苦、哀伤有关,并不是这样。清明除了归宗溯祖、哀思悼念外,也有充满生机的一面。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清明》

清明,春和景明,是踏出游玩的好时辰。古人在这期间如同蛰伏的昆虫一样“苏醒”,阴霾过去,天气转暖,邀上三五好友,备好酒菜,寻一处山清水秀之地,最好有桃花柳树作伴,吟诗作词,趣味盎然,倘若清明时节无花无酒,那岂不是辜负了这大好春色?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苏堤清明即事》

西湖是美的,清明时节的西湖更美。这一天,城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出城了,干嘛去了?当然是祭祀、踏青。这季节,梨花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悠然飘落,好像也在为清明渲染上悲伤情调,但是逝者已去,也让生者意识到生命有限,要活得自由自在。所以,这天很多人循着春意随心出游。傍晚时才踏着歌声返程,人散之后,西湖安静下来,鸟儿返回岸边的柳树上,景色变得愈加迷人。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

春雨过后天高气清,眼看到了清明却还被困于此,百无聊赖,诗人铺开纸张斜着练习书法,对着窗户看着茶水上的浮起的泡沫,猜测哪杯是新茶。陆游奉诏入京,接受新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去觐见皇帝,这时他年已过半仿佛看透了世事,所有的抱负最终落空,当初自己何必那么纠结。

别再叹息京城的尘土弄脏了自己的白衣服,清明能到家就很令人开心了。这四句,没有抱怨,没有悲叹,没有愤慨,有的只是看淡看开。古往今来,有太多壮志难酬之人,你且看那满坡孤坟,埋葬多少英*,所以没必要自怨自艾,人命在天,凡事尽力,如果实在不行,就用尽全力拼一把,至于结果好坏,就交给岁月吧!

往期精彩推介清明日,一首祭祀古诗,让人明白归宗溯祖、血脉传承的真正含义千花百卉争明媚,三首描写春分的诗词,写尽春分之美“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元稹这首诗,将大寒特点写到极致四句关于大寒的古诗词,描绘隆冬别样美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烦请告知,立删多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