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
由来与传说
明
"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传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清
三候
明
"一候桐始华"
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或许,在古人心中,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二候田鼠化为鹌"
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告别了冗长阴寒的冬季后,在闲暇之日,游走在春日里,晒暖阳,看花开,听鸟鸣。
"三候虹始见"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正是因为新雨后的天空粉尘最少,空气最清洁,所以才有了美丽的彩虹。由此可见,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非常细致,充满智慧。
清
习俗
明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过去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边,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吃青团"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粿、艾粄、清明团子、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祭祀"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粿、艾粄、清明团子、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
古诗词
明
"清明节必读的十首最美古诗词"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韩翊《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张继《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程颢《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晏殊《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介绍了孩子必备的好习惯,不知道小朋友的阅读水平是否符合自己的年级水平呢?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