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8岁的王希孟,画完千里江山图后去哪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科研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824/y3cmpjg.html

故宫博物院内有一幅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此画纵51.5厘米,横.5厘米,以长卷的形式,立足传统,详细描绘了亭台楼阁,渔村野市等各种江南场景。画面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尤为生动有趣!

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名画之一!而创作之人,正是北宋晚期著名的青年画家王希孟。自古英雄出少年,当年年仅18岁时王希孟就创作了这幅巨作,成为名噪一时的大画家!这功成名就的一切,都离不开慧眼识珠的宋徽宗赵佶。

绘画天赋被赏识,小小少年进入眼帘

提起宋徽宗,你一定不会不认识,他可是历史上十分有才华的皇帝,一位被“当皇帝”耽误了的艺术家!宋徽宗兴趣爱好广泛,文武兼备,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骑马、射箭、蹴鞠样样精通,都是他的强项,唯一做得一塌糊涂的,可能就是当皇帝了。

宋徽宗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是独树一帜!不但独创了瘦金体——现代我们使用的宋体雏形,还因为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一派!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他统治时期,整个北宋文人气息特别浓厚,涌现出了大批画家和书法家。

在宋徽宗开办的皇家画院里,有一个18岁的翩翩少年特别显眼,他长得非常俊美,说话温文尔雅,此人便是王希孟。

在这堆画生中,王希孟可以说是佼佼者之一,尽管当时的他还很年轻,笔法略显稚嫩,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大作,但宋徽宗还是从中看出了其与众不同之处。

通常成熟老练的大师在绘画时候都在做减法,讲究取舍和概括,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要有一小精髓部分留得世人观摩揣测就可以。

然而王希孟却不一样,他喜欢做加法,一笔一划都勾勒得非常细致。并且非常细心,无论是哪一幅画,都喜欢头尾呼应,甚至连一根头发丝都进行了仔细斟酌!

这与众不同的性格,成功吸引了宋徽宗的注意,当着众画生的面,宋徽宗还曾夸他“其性可教”!为了能让他更好发挥所长,宋徽宗决定破例将他收为入室弟子并亲自栽培。

千里江山之势恢弘大气,堪称经典

此后半年,王希孟和宋徽宗几乎天天呆在一块,有了宋徽宗的指点,王希孟的笔墨技法更上一层楼,进步神速!尤其在山水画上,更是超越矩度,在集大家之群长的基础上,又独创了一条独立特行的方式。

半年后,王希孟不负众望,向宋徽宗进献了自己呕心沥血的巨作--《千里江山图》,朝堂之上,当画卷缓缓打开之时,立即吸引了众人的眼光!

在王希孟的画笔下,《千里江山图》的大气磅礴呼之欲出,整体比当时已颇负盛名的《清明上河图》还要大上很多,更加恢宏!烟波缥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栩栩如生的飞鸟牲畜,错落有致的乡村野趣……

不同场景在王希孟的鬼斧神工下应运而生,令人心神向往!而且更加为人称道的是,不管将这幅画切割成多少幅,都是一个全新的场景和故事,无论是纵观还是横看,都意味无穷,耐人深思。

曾有后人评价王希孟的这幅画,简直就是“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可游可居的思想达到了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境界!不仅仅如此,为了能更加烘托此画的精髓,王希孟还花了很多巧妙的心思,画上的青山绿水,都是用矿物质上的石青、石绿上色,远远看去,厚重苍翠的山林散发着淡淡的华光。

有些山石轮廓则用泥金勾勒,增加了金碧辉煌的效果。后来此画流落民间时,元代书法家溥光曾有幸见过一次,在他书中还曾评论道: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一举成名天下知,不久却消失匿迹

话说当时在场的人也有很多名气很大的书法家和画家,如若是一般雕虫小技之辈,也都看不上眼,然而这幅画却让这些人都呆愣着欣赏了很久,之后连连呼几声“妙!妙啊!”众人看看这个年仅18岁的少年,又看看这旷世之作,谁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王希孟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当时画家的领军人物!此后,《千里江山图》被宋徽宗收藏于宫中,在一次与著名书法家蔡京聊得兴起之时,顺势将这幅画赏赐给了蔡京。

《千里江山图》的问世,让王希孟功成名就,正当众人认为王希孟的前途将无可限量之时,诡异的事情来了,王希孟像似从人间蒸发一般,再无任何消息。到后来众人请示宋徽宗,想一睹他的英容,却都被宋徽宗拒绝了,直说不知他的去向!王希孟的消失成了一个迷,就连史书上都未有只言片语!

王希孟命运如何?真是众说纷纭无结论

王希孟到底去哪里了呢?此后关于他的命运,历史上众说纷纭,给出了很多说法。传得最多的一个版本,便是讲王希孟其实是个心怀天下的文人。

他对当时的朝政十分不满,献画后,趁着宋徽宗还十分看重他的机会,顺势提出了自己对朝事的诸多改革政策,宋徽宗不理,情急之下他画了一幅饿遍野的画作,名叫《千里饿殍图》,宋徽宗一怒之下将其秘密杀害,抛尸荒野。

《千里饿殍图》猜想

这个说法,也是从清善本《北宋名画臻录中》中的一篇短文里得出的,上面记载: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

但这毕竟只是野史,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关于这幅饿殍图的任何信息,无力支持这个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于宋牧仲《论画诗》中:“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断肠太师京。”并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这个意思就是说王希孟为画《千里江山图》耗费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当画作完成之时,他也积劳成疾,不久便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人世间。

这个说法还有点靠谱,一幅如此恢宏大气的作品,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确实难以完成,王希孟虽然还是青壮年,但也架不住这般辛苦耕耘,小小少年用自己的惊鸿一瞥,为我们留下了这千里江山!着实令人佩服!这也是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之一!

还有最后一种说法脑洞大开,与宋徽宗也有关系。历史上对于王希孟的介绍知之甚微,这幅《千里江山图》上也无任何落款,从千里江山图上的描绘方式来看,普通画家根本无法取得如此多元化的绘画材料。

由此可判断,王希孟非富即贵,当时又无任何王姓贵族,因此有人揣测,王希孟并非本名,说不定这王希孟就是宋徽宗本人!

因怕被人诟病不务正业,他便假冒出一个王希孟,只为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光明正大展众人眼前!不然爱才如宋徽宗,怎会放任有才之士出走呢!

王希孟就这样从人间蒸发了,但不管怎样,《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兜兜转转,历经几代波折,最终还是基本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山水画标杆。

而这幅千古绝唱,也使王希孟成为了名垂千年的人物之一,尽管对他的生平不详,但能留有一幅可供世人瞻仰的巨作,相信他此生也无憾矣!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