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明代,绢本设色,×28.5cm
文/孔霞莉
近来,“地摊经济”着实成为热词,并引发讨论。回顾历史,夏商时期,商品贸易就已出现,宋代时期市坊最为繁荣,至明清时仍旧发达。其实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有不少作品描绘了市井商贩摆摊贸易的场景,仔细读来,颇为有趣。不仅可以了解到画作所在时代的风俗人情,同时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浓浓的世间情味,所谓“最是人间烟火气,抚平世俗凡人心”。下面跟随我们体味一下画中的市井商贸世界吧。
怎么摆摊?
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宋代以前,地摊经济尚不发达,即使在繁华的唐长安城也有着严格的坊市制度,夜间实行宵禁政策,而市内商家也必须按商品种类区分、排列在规定地点,因此摆摊这种没有固定场所的经营模式,就难以大量存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宋代,绢本设色,.7×24.8cm
直到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迎来了高峰。统治者打破了以往的坊市制度,城内城外均可开设商店,取消宵禁,早市夜市轮番开场。又因宋代艺术兴盛,众多画家记录了市场繁盛之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其描绘宋代市井丰富生活,茶馆、酒店、摆摊算卦、肉铺等应有尽有,人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真可谓“百货一条街”。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宋代,绢本设色,.7×24.8cm
既是摆摊营生,自然需要选一个好位置。宋代汴京郊外的虹桥上,是一个热闹的河市。两艘大船已靠岸,人们正将货物一袋袋扛下,此处尽是餐馆、茶舍,以供伙计歇脚饱腹。因此在汴河码头摆摊就十分符合逻辑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宋代,绢本设色,.7×24.8cm
此外,不论是固定商摊,还是货郎挑担移动位置,都离不开“沿街叫卖”。离开码头入街往前走,只见一家店门前摆放着几笼屉馒头,店主正手持馒头向经过的挑夫兜揽生意。
摆摊若是摆错了地方,又不懂得“推销”之道,则就落得与下图一样的“下场”。此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是明代仇英所绘,是其根据明代市井风俗创作而成,设色青绿。此地人烟稀疏,周围人群匆匆忙忙赶驴、挑担进城,此二人摆摊于此,看着从自己面前匆匆而过的人群,面露迷茫之色,怕是揽不来多大的生意!
仇英,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明代,绢本设色,×44cm
而聪明的商人从不会干等,他们在自家店铺跟前会打上“广告语”。被誉为“南京本土《清明上河图》”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也描绘了明代晚期秦淮河边的盛景。画中有猪行、羊行、牛行、粮油谷行等,又有“京式靴鞋店”、“川广杂货”、“万源号通商银铺”等宣传标语,显示出商家的别出心裁。各类店铺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热闹非凡。
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明代,绢本设色,×36.7cm
开放的街道各类商家纷纷摆摊,贩卖着自己的营生,这类商铺一般不可移动,但我们还必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