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祛白公益活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8/5496891.html前言:《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朝为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书中有个非常出名的人物武大郎,他所代表的也是宋朝时期一个走街串巷的普通小贩。至于发生在武大郎身上的种种剧情故事我们不去讨论,单单来看武大郎的生活水平是什么样的?也以武大郎为例,看一下宋朝时期“武大郎”式的人物,他们生活水平到底如何?
武大郎剧照
武大郎两口之家,夫妻经营,租房而住
首先我们看一下武大郎在文学作品中被描绘的生活,武大郎属于两口之家,职业的话属于夫妻二人共同经营,妻子潘金莲负责在家从事生产方面的工作,武大郎则是负责在市场上售卖。
至于住的地方,也算是属于城镇中心临街的二层小楼,不过这二层小楼在小说中明显被提到了是“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居住”,也就是租来的,这差不多就是武大郎工作、家庭以及居住环境,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起来还不错。
潘金莲剧照
当然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但武大郎本身反映的就是北宋末年的一个普通小贩。下边我们依据历史来看一下,武大郎这样的工作能够支撑起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吗?或者说宋朝时期“武大郎”式的人物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是什么样的?
要想看“武大郎”式人物的生活水平,首先得知道他们的日常收入和日常生活成本。相信一提到宋朝,可能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富裕,无论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出来的热闹,还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繁华,无一不在彰显着宋朝时期的市场经济繁荣。
清明上河图一角
富商年入数十万贯,小贩日入百余文
而“武大郎”式的人物就是这庞大市场中一个毫不起眼小商贩。先来看一下这个庞大市场中那些商人的收入,建康府的“房廊之家,少者掠钱三十二钱”,意思就是那些大城市中的商人,光是靠自己名下房产每日收来的房租就有二三十贯钱,一贯等于一千文,一年光依靠收租也能挣个近万贯钱财。还有更厉害的,记载中有个叫申师孟的,是个经商奇才,利用别的富商对自己的“项目”进行投资,三年下来用十万贯赚到了二十万贯。
古代商人图
当然这些都是富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武大郎”式的人物当然无法与他们相比,但同样都是做生意,同样都是在经济市场中求生活。常言说“大哥吃肉,小弟喝汤”,北宋这么繁华的市场经济,“武大郎”式的人物自然也能跟着沾点光,下边我们就看一下宋朝时,庞大市场中这些小商贩的收入情况。
史料记载中“南宋庆元初年,饶州小商贩鲁四公,煮猪羊血为羹售人,日所得不能过二百钱。”意思就是靠着卖猪羊血煮出来的羹,每日的收入不到二百文。
古代小贩图
吴中两名商贩,“同以鬻鳝为业,日赢三百钱”,就是两个人靠着卖黄鳝,一天也能赚文钱。还有个叫乐生的小贩,比较知足,有生活格调,“每日得百钱即罢休”,早早回家吹笛唱歌、享受生活去了。
通过这些普通的商贩我们能看出,宋朝时期的小贩们日常经营售卖的话,每天赚个一两百文钱是没问题的,甚至如果加班加点的干,可能还会挣得更多。知晓了这些商贩的日常收入,我们再去对比一下同时期、不同行业,底层普通百姓的收入。
古代小贩图
底层各行各业皆日入百余文,百文为槛
同时期的那些工匠,或是被雇佣的工人日常的收入与这些小贩们也相差不多,北宋中期的“淮西达佣,日致百钱”,就是用自己劳动力赚钱的工人每日少说也能赚文钱。像是酒店打杂的“每名日支工食钱贰佰五十文省”,修建城墙的“日须支工钱三百”,由此可见宋朝时期普通的工人根据工作的不同也能日赚最少文钱,乃至更多。
另外其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日常收入也能有个一百文钱,例如北宋张耒在一首诗中写到了普通山民上山砍柴的收入“负薪人市得百钱”。南宋袁说友,在一首诗中描写了靠水的渔民则是“卖鱼日不满百钱”。
渔民图
至于普通的农民,有的学者曾经统计过农村“第四等户”的收入,也就是自己拥有少量土地的“下户”,扣除掉他们每年需要上交的赋税,余粮还能剩余70石左右,但粮食的价格每个时期都不固定,为了方便,我们统一按照宋英宗时期的粮食价格约为文左右一石,平均算下来农民每日的收入也大概能有个一百三四十文钱左右。甚至就连日常行乞的乞丐运气好也能“每日求丐得百钱”。
古代农民图
通过对比宋朝时期这些各行各业人的收入会发现,他们的收入基本没有低于“日入百文”的。由此也能看出,日收入文钱这个水平应该时宋朝时期底层人士的一个门槛,如果高于这个收入,起码日常的温饱问题不用担心,但如果低于这个门槛,日常的生活水平就比较艰难。甚至在南宋时期,有位知县的公告也验证了“日入百文”这个门槛,“农工商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尽用。”
通过这个门槛也能看出,宋朝时期“武大郎”式的人物,只要手脚勤快点,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日赚个一百文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以“武大郎”式的人物日赚文为例,看看他们能过上什么水平的生活。
武大郎剧照
“衣食”所需,上高下低,维持基本需二十文
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水平,得需要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成本,说到生活成本,无非也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南宋时期有位士大夫曾经说过:“人之一身,每日所食不过米一升,终年所衣不过一两匹,若酒食杂费,岁计不过百千。”意思就是他的日常生标准,包括吃饭、喝酒、穿衣等等杂七乱八的费用,一年下来也花不了一百贯钱,平均算下来的话每天需要消费多文钱。
宋朝士大夫剧照
司马光曾经说过:“十口之家,岁收百石,足供口食,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按照人均算下来,一个人每天的花费也不过是50文。但是这两种消费水平,一个是处在社会上层的士大夫,另一个也是“十口之家”,家大业大,算是当时社会的中产阶层,处在社会底层的“武大郎们”肯定不需要这么高的日常消费。
宋朝时期有个救助贫民的政策,这个政策当时的标准约为“日给钱二十”,而宋朝官方给出的这个“二十”,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一个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刚好差不多够每年买一匹布,每日买两升米,维持最基本的“衣”与“食”。换句话说,假如宋朝时期一个社会底层的商贩,能够做到日赚百文,这样大约是可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的,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一个家庭每天的日子会过的非常艰难,酒肉的话几乎没有,新衣服一年也填不了几件,也就是勉强维持温饱的情况。
古代穷人图
酒肉副食,人均三十,日常所“住”,花费不多
如果想日子稍微过的好点,除了满足日常的温饱之外,起码一日三餐中总不能顿顿吃素,多少也得来点肉来点酒吧。南宋时期,“宝祐年间,实济局盐菜钱。每日每口约三十文钱。”意思就是一个成年人,正常每日的酒肉副食大概需要花费30文钱。
吃穿的花费都了解过后,再说“住”的方面,由于文学作品中武大郎住的二层小楼是租的,那宋朝时期“武大郎”式的人物,我们统一给他们按照租房算。房租费用的高低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肯定也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点就是越大的城市费用越高。
类似影视剧中武大郎租赁的房屋
北宋时期开德府地区“每间赁钱有一百至二百文足”,这些都是那些大户人家人家或是富裕家庭临时租住的,很明显“武大郎们”也不需要住这种房屋。他们住的是“其后街小巷闲慢房屋,多是下户些小物业,每间只赁得三文或五文”。按照这个房租水平来看,每天不过才三五文钱,还是相当便宜的。
就算是在北宋的京都开封府,朝廷管理的“公租房”,每日的租金也不过才15文钱,相比较“日赚百文”这个门槛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武大郎所在的阳谷县肯定没法与京都的开封府相比,即使住的是临街的二层小楼,也未必能比开封的“公租房”贵,因此“住”的花费我们就按照“公租房”的15文来计算即可。
古代“公租房”
宋朝小贩,生活不错
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的日常消费已经大体估算出来,至于“行”,这些小商贩们一般也不会出远门,暂且不算。还是以武大郎为例,二口之家,夫妻二人共同经营,每日吃的以及布料共需要40文钱,酒肉副食需要60文,每日房租需要15文,合计下来文钱,再加上日常杂七乱八购置家具或工具的花费,按照合计文钱计算即可。
武大郎剧照
这样来看的话,武大郎如果出去卖面食每日能够赚到文钱往上,那他的家庭生活还是比较不错的,就算是每日只能赚文钱,也足够他养家糊口的,只是可能日子会稍微拮据一点,如果努努力,手脚勤快点赚得更多,每日还可能攒下一部分钱备用。根据前边所说的宋朝小贩的收入情况,每日赚个一两百文没问题,由此可见宋朝时期“武大郎”式人物的生活状态还是不错的。
武大郎剧照
当然还得考虑到这些商贩日后得有孩子,从两口之家变为三口或是四口之家等等,这时候可能这些商贩就需要更加努力了。但是古代时养活一个孩子的成本远没有现在这么高,也花费不了很多钱,因此宋朝时期“武大郎”式的人物,他们的生活水平总体来说还算是不错的。
参考文献《宋史》《东京梦华录》《宋代物价研究》《古代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