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古画的福尔摩斯式探索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西安日报」

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为什么偏偏要画五头牛?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里竟然隐藏了宫斗玄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透露着哪些让人心惊肉跳的细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在其新作《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中,用独特的视角、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清宫旧藏10幅名画背后的惊天秘密,让我们在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中了解到,中国古画不仅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我们的时间越远越扑朔迷离。欣赏一幅古画,如果仅停留在画面本身,即画作构图、配色、人物形象、画作技法等,未免太蜻蜓点水、流于表面。为此,余辉从多年的中国绘画史中选出10幅古画,通过揭秘这些古画的创作动机和目的、绘画内容、人物细节、收藏过程等,并延伸至中国古代的宫廷、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让我们知道,一幅古画能带我们穿越到它所描绘的朝代,体验彼时的人情世故、社会风物,更为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洞悉画面背后的故事。书中的10幅名画虽然世人皆知,但在作者福尔摩斯式的古画探索中却解读出了新意,并搭配以10个不同中国传统主题色,组成10个专题,形成“一画一世界”。

在书中,作者总结出了赏画的三个层面:首先是看图说话,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比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画中从冯婕妤挡熊到割欢同辇,再到防微虑远,都是出其善意地规劝妇女要遵守德行。所以该画并非一般的书画和清玩,而是承载着厚重的道德力量和教化作用,去影响女性的行为和操守,是“古代女子的图鉴”。再如《清明上河图》,作者细述画中:开封个坊却没有一座望火楼,仅有一处高台还被作成凉亭供人休息吃饭;官衙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士兵,都处在极其懒惰、消极的状态;进城的第一家不是城防机关却是税务所,画中50多头牲口中竟然没有一匹战马,仅有的几匹马还是官家的坐骑……作者通过画中细节内容的解读,表明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本意是通过一片虚假繁荣揭示北宋的危机四伏,并用看病、算命、问道内容表达对北宋的“忧患”、“期待”和“迷茫”。原来《清明上河图》根本不是一幅简单的风俗画,而是那个时代像张择端这样有儒家情怀的画家通过画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政治情怀的一种方式。

其次是看图讲知识,了解古代民俗文化。在有文字之前古人都是用画画记录生活的,而中国画无疑是今人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和路径。比如《重屏会棋图》中,画有屏风、书案、漆器盒、棋盘、投壶等各式器具,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的具体细节,给文史学家和建筑工匠们都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材料。画中四兄弟的头冠高低和外形有所不同,“中主李璟戴方山巾,这是唐宋时期隐士喜欢戴的冠式,表明主人公向往山林的思想。景遂、景达和幼弟景逿,都是十分普通的幞头,墨色雅致,显现出中主朝崇尚素雅的审美观”,这些人物服饰,为我们全面认识古代社会风俗以及人物装束提供了最直观的样板。

最后,看图揭秘,了解画家创作动机。在《重屏会棋图》中,作者用两座屏风搭建的三个平行世界,解读出了南唐中主李璟潜藏的隐逸思想、借由画面布局透露的王位继承顺序,以及北宋宫廷画家临摹此画来加强宋太宗“兄终弟及”政权合理性的政治意图。还有《韩熙载夜宴图》弦歌盛宴中李煜对韩熙载的猜忌,《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隐忧”……都影射有政治事件,尽管画中的故事尚未水落石出,但是作者的尝试却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欣赏思路——回到画卷创作的年代,代入时人的社会背景,揣测古代画家的创作意图,获得对作品的本质认识。

中国古画因为创作者独特的笔法、内容、风格和时间关系而不被大众所理解,而《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借由对国画背后故事的梳理以及个人体会的讲解,为我们打开了洞悉中国古画的新窗口,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