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能治好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18/l5vkp3s.html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十大名画之一,这幅画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风土人情,详实地描绘了开封城当年的繁花似锦,它为后世的文化艺术乃至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普遍认为,这幅画是对盛世的歌颂,然而当代一些学者却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幅画表面风平浪静,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实则是暗流涌动,风光的背后暗藏着各种危机。
熟悉宋代历史的朋友应当知道,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历经澶渊之盟、庆历新政,以及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北宋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时的综合国力无人能及。
笔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段历史呢?原因就在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在“徽宗”年间,这时的北宋内忧外患,外有金辽蠢蠢欲动,内有朋党争斗不断,国力已经日渐衰退。画家张择端作为当时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他不可能没有察觉这一点,可是封建社会没有丝毫的言论自由,很少有人敢说实话。
机会来了!宋徽宗想要一幅关于都城汴京的写实风景画,朝廷便派当时担任翰林待诏的张择端实地写生创作这幅画。前后历经十年,最终才完成这幅作品,张择端清楚当时北宋的潜在危机,他也知道这幅画最终会成为宋徽宗的枕边物,所以他便在画中暗藏了一些玄机,以这种方式向徽宗曲谏。
笔者认为《清明上河图》中至少暗藏了以下4点玄机:
第一,贫富差别
熙宁变法让百姓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可是张择端在《上河图》中绘制了多个沿街乞讨的乞丐。比如上图,桥头路口站着一个瘦弱乞丐正在向路人乞讨,而马路右侧桥头上几个读书人正悠闲自在地看着汴河的风景,两者反差鲜明。如此景象,出现在平日里则已,出现在画中,必是另有深意的。
第二,派系之争
北宋的朋党之争激烈,尤其到了徽宗年间格外突出。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新党与旧党之争,以及洛蜀党争。当时的汴京风起云涌,各方势力盘踞,相互排挤、刺探消息,而这一点在《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明确的反映。比如上图中,黑衣男子在路中行走,但他却手持团扇,半遮着脸,用一只眼睛贼眉鼠眼地窥探着周边的一举一动。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画作的惟妙惟肖。
第三,风化衰败
画中有一场景:一男子大白天趴在地上呼呼大睡,而且令人不解的是他居然光着大腿,露出一个大红裤衩,这在当时的文化之都的确是有辱斯文和有伤风化的(见上图及图二)。
专家认为,画中的男子很有可能是喝多了,走到树下便猝然入梦。看到这里,总让人有种“乍看一声笑,细品两行泪”的意味。其实当时普通老百姓很有可能没有大红裤头,这种装扮分明就是一个士大夫,或者隐喻的就是宋徽宗本人。
第四,士气涣散
该画卷尾有一场景:驻扎在城外的禁军前来城中打酒,他们驾着马车,成箱成捆地装着美酒。他们虽然衣冠整洁,但却嬉皮笑脸,毫无大宋禁军的威严(见上图)。如此画面,看似只是画家的偶然写生,其实就像一本百科图卷,反映了当时的种种弊端。
可惜,尽管张择端一片苦心,最终还是没有挽回北宋覆亡的命运,《清明上河图》完成没几年,便发生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公主妃嫔被强抢霸占,汴京被洗劫一空。每每读到这段历史,再去看《上河图》总会给人一种“乍看一声笑,细品两行泪”的感触。
不知大家对这幅画有何见解?欢迎在文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其他精彩文章:
纽约封城,女子“裸骑”华尔街铜牛很开心,是艺术还是滑稽?
小哥用“烙铁”作画,生活小康,还赚了个女友,网友:这才是艺术
七位书法家上演“七星聚义”,雷声大雨点小,网友:这书法很丢人
本文由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