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师观察员沈括小学施金泉校长带大家吟诵诗 [复制链接]

1#
01:32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姜赟整理

名师观察员施金泉

杭州市浙大教科附属沈括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曾任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会客室主讲人和省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主持人。

在浙大教科附属沈括小学,施金泉校长常常教二年级的孩子们经典诵读课,他会带着孩子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经典及古典诗词歌赋,完全不同于现代人的读书方式,而是用吟诵的方式吟唱经典诗文,课堂上歌声绵长,情趣悠悠,孩子们都舍不得下课。更为重要的是,吟诵的效益非常显著,孩子们不仅学得快,记得牢,还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期“名师观察员”就是施金泉,他将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跟着古人一起吟诵。

吟诵的声音里

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我们现在读古诗文,基本上采用朗读或诵读的方式,讲究轻重、顿挫和节奏。这种读法不是中国自古就有的,而是年之后由日本将西方话剧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开始学着话剧里演员朗诵剧本的形式朗读诗文。这种由话剧舞台上演变而来的读法,影响至深至广,使得朗读、诵读成为当今中国人读文章、诵诗词的通行读法。

那么,中国古人究竟是如何读文言和诗词的呢?自古以来,所有的汉诗文都是吟诵的,这种方式也叫吟咏、吟哦、吟唱、唱读等,是用歌唱的形式来“读”的。古诗词吟诵读法遵循平长仄短的规则,讲究声音长短、高低与缓急,不讲轻重、停顿和节奏,和今天的朗读、诵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传播者南怀谨先生说过:“我认为古代的读书方法比现代好,长哦慢咏,易于记忆,而且高声吟哦起来,可以与书中人打成一片。这样一次读书,等于现在看书一百次,千万注意。”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诗有格律,或五言、或七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为什么有格律?就是为了吟诵。”

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说:“要让学生多诵读,多吟诵。吟诵和朗诵不全相同。朗诵众声合诵,有利于制造氛围,但往往带表演性质,容易形成某些程式化腔调。吟诵是自主诵读,适合古典诗词和韵律强的文章,不拘一格,用自己喜欢、能更好表达情怀的方式去‘唱读’。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其中就好。”

既然语文教材总主编都在倡导我们采用吟诵的方式读古典文学,那么问题来了,今天的很多师生都不会诗词吟诵,有没有简易的吟诵基础规则可以遵循呢?当然有,不然就不能得以传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就是格律诗吟诵的基本规矩。所谓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就是每个字永远要把它的声母、韵母、声调唱出来,二声向上,四声向下,一声平着唱;同时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可以将需要强调情感或意义的某个字的音调调高,这样就可以自行唱歌了,不需要作曲家帮我们谱曲。所谓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就是将平声(一二声)字的腔调唱低、声音拖长,将仄声(三四声和去声)字的腔调唱高、声音读短,这样的唱读就有升有降,有长有短,自然构成了音乐旋律。所以,汉族自古就能见字就唱,汉族所有的戏曲也都是从此生发演变而来的。

难道古人就一直用这种近似音乐的表现形式读文吗?答案是肯定的。全国著名吟诵研究学者、首都师大副教授徐健顺提出:“吟诵是汉诗文传统唯一的诵读方式。”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一)岁时指出:“吟诵”一向是传播、普及传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历来的诗词创作、修改、鉴赏、口头交流与发表,多在吟诵中进行。”叶嘉莹先生还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古人写诗一般是边吟边作的,通过吟诵出的字词与声音腔调表情达意,抒发内在的思想、心志与精神状态。

吟诵中体悟意象

感受深厚的儒士情怀

下面就结合小朋友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唐代杜牧的《清明》古诗,说说为什么要用吟诵的方式来读古代诗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明”字,是平声,吟起来音要拖长。声音的延展,一般表示情感的复加、绵延和回味。“清明——”的吟咏,表露着在极其重要的节日里自己身在异乡的无限惆怅的情感。“时节”里的“节”字,是仄声字、入声字,要吟成高音。高音一般表示强调之意,它在强调这个极其重要的“节”,本来是要回乡祭祖的;但诗人杜牧此刻正在安徽池州做官,却没办法回乡祭祖。所以,“明”字的拖音唱腔和“节”字的高音表达,将诗人的情感冲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句诗绝不仅仅是讲清明时节这样的简单大白话,而是说作为儒士官员的诗人因有天下己任的情怀,不可避免地产生个人情感失落的情绪。

“雨纷——纷——”,两个“纷”是平声,吟诵起来要拖长音,第二个“纷”处在句尾,属于韵字,比第一个“纷”字读得还要长,这样连绵着读,就会明显感觉到雨量较大且天气寒冷的样子,与后句要喝酒暖身构成因果关系。如果用朗诵的方式去读“雨纷纷”,读得快速且干脆,难以感知到诗歌所描述的情境,甚至让很多读者都误以为诗中所写的是毛毛细雨而已。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现代朗诵的停顿和节奏是“路上/行人/欲断/魂”,读起来强调的重音是“行人”和“魂”,白话理解起来,是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的样子。但是,吟诵起来的读法是“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和“魂”的音要拖长,而且因为是平声,音要读低,与朗诵读法正好相反,表现出来的诗意更是相差甚远。古诗中的“行人”可不是一般赶路的人,而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它原是周朝的一个官职名,就是到民间收集民歌、考察民意的官员;后来,演变为凡是公职在身而出差远行的人叫“行人”。很显然,这首诗里的“行人”指的就是当时在池州任刺史的杜牧自己,而非路上的其他行人。“路上行人——”的“人”字声音拖得很长,诗人在诉说自己孤独地赶着路,离开家乡越来越远。只有吟诵,才能表现出这样的立体画面感。

清明这天,诗人因漂泊异乡不能回乡祭祖,此时还在不小的雨中天孤独赶路,这些因素叠加,“欲断魂——”的形象呼之欲出。“魂”指什么呢?中国古人认为人死为尘土,但灵魂回到家里与祠堂里的牌位那里。所以在清明节这一天,杜牧说,他的魂儿好像断了一般离开了身体,回到了家乡跟祖先们沟通去了。“魂”字的拖音,音韵绵长,既表自己离京之远,又抒孤寂之感,还在诉说浓浓乡愁。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除了“家”属于平声字,其余字都是仄声,整体要读得短促急切。吟诵的声音本身就蕴含着着诗句的含义,诗人之所以如此着急,是因为雨纷纷的天气实在有些寒峭,他想早点喝口酒暖暖身子,同时也想酒借酒浇愁哦。“酒家”本身就是游子们宾至如归的地方,而且该词里的“家”字,和上句中“魂”去的地方,意蕴相通,故而“家”这个平声字要用声音拖长的方式表达归乡之念。第三句若用现代诵读方式,容易读出激情澎湃的,要去酒馆快乐豪饮的感觉来,和诗人当时的情志极不吻合。

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现代朗诵的读法,会将“童”读成重音,将“杏花村”读成响亮的、昂扬的一字一顿感,读者很自然地将思绪和联想聚焦到美丽的杏花村上,让人顿觉色彩靓丽、生机勃发,仿佛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风貌。可是,诗人在“断了魂”的境遇里,怎么可能一下子变得如此开朗明媚呢?很显然,现代诵读法表达本句诗的情感又出现了严重误差。

此句吟诵读法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童”“花”“村”这三个平声字要读长音、低音。“牧童”在中国古诗词的意象就是无忧无虑的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些牧童诗,均是如此。“牧童——”的“童”字平声字的拖长音,是作者抒发将忧思忧虑的自己与无忧无虑的牧童形成鲜明对比之后无尽感慨。“遥指”暗示酒家很远很远,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酒馆,连喝口暖酒都成了奢望,可以体会诗人此时有多么的苦楚!“杏花”也是有意象的,因为清明前后开的杏花落得快,正如“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一样,杏花寓意易逝的青春。“杏花——”的“花”字的平声拖长,生发出对年华流逝的满腹惆怅之情。“村——”字的平声低沉延展,恰似作者孤寂飘零的无望之感。

杜牧如此苦苦思乡,他为什么不赶回去呢?这是因为中国的文人儒士们具备济世安民的理想,他们宁愿背井离乡,艰辛漂泊,甚至怀才不遇,忍受煎熬,都能坚韧不拔地追求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价值。中华古诗词史上,留有太多如《清明》一样既有深沉人性,又有深厚儒士情怀的大量名篇佳作,值得我们吟诵和品味。

名师观察员出题

古诗词中的“长亭”表达的是什么?

《清明》这首诗里,行人、酒家、牧童、杏花等,表面上都是诗中自然而然呈现的人和物,但其实都是特定的意象,表达着特有的含义与情感。中国古诗词讲究含蓄,多用意象表达情思,因此要读懂古诗词,就一定要先弄懂作品中意象的含义。大家比较熟悉的古诗词意象莫过于古人借月寄乡思,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

同学们知道古诗词中的“长亭”表达着什么样的意象吗?请选择古诗词中含有“长亭”意象的一首,结合人物背景,加上合理的想象和环境描写,改变成一篇动人故事,自拟题目,不少于字。

——施金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