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清明节回老家,大姐的媳妇儿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清明节的前两天,他们夫妇回她的娘家扫墓了两天,留下一个读初三的女儿在家上网课,在父母不在家的两天里,大姐媳妇儿的女儿换下一双袜子,扔到洗衣机里洗了大半天;餐餐吃炒鸡蛋,因为炒鸡蛋省了洗菜的环节。其实这不是什么笑话,而是一个很普遍的现状,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患“懒癌”,懒出了新高度,懒出了新境界,有时简直让我们无法想象。
我班上有个晚自修学生,天天都要到门口买水,吃了一半就扔了,我觉得这样太浪费,就问他为什么不带一个水杯来教室里装水喝,他给我的理由是,要把水杯装到书包,然后要从书包里掏出,还要装水,太麻烦了。刚听这个话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缓不过神来,但仔细想了一下,也就见怪不怪。现实中这样的懒孩子何其多啊:跟家长出门的时候,哪怕不到体育场跑道一圈的距离,非叫车不去;写作文的时候,掰起指头数,到了要求写的字数,立马掐断;做语文阅读主观题的时候,能少写一个字都好;上课懒于动手做笔记,老师盯他一眼就应付写几个字。洗一双袜子,走几步路,写几个字对于吃苦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无异于休闲,但对现在的很多孩子来说却是很大的负担。这种现状真的令人堪忧,应该引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足够重视。
孩子患“懒癌”的原因
孩子懒大部分应该归罪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做家长的想让孩子过得舒服一点,从小到大,大事小事都帮孩子包办代替做掉,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孩子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生活。
也许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这跟我们的愿望——让孩子一辈子少吃点苦背道而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连吃喝拉散都嫌麻烦的孩子,读书他更会嫌烦。吃不了生活上动手的苦,肯定吃不了学习上动脑的苦;而吃不了读书的苦,将来他就有可能要加倍吃生存的苦。我们这些过了学习年龄的人都会感到,比起社会上生存的苦,读书根本就不算苦,吃不了学习上的苦,将来怎么承受加倍的生存之苦。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远见的家长,真的要把吃苦教育纳入家庭教育日程,要让孩子多吃点苦。
为什么要让孩子多吃点苦
01吃苦的孩子更有感恩之心。
吃过苦的孩子更能体谅父母养育他的不容易。在田里干过农活的孩子更能体会父亲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从事体力劳作的辛苦,体会父亲挣来的每一分钱的不容易。从小常做家务活的孩子更能理解母亲在家做一日三餐的艰辛,增加家庭责任感,主动帮家里干家务。常吃苦的孩子,更懂得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珍惜眼前的生活,从而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02吃苦的孩子更能自立自强从小吃苦的孩子更容易立足于社会。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吃不了苦,要不嫌这个工作太累,嫌那个工作要加夜班;要不就是吃不了工作的苦,不停地换工作,他们做每份工作都嫌苦,最终选择回家啃老,每个啃老族身后都有一个舍不得孩子吃苦的家庭。而那些会吃苦的孩子,他们能够接受从最基层的工作干起,做一行,爱一行,苦钻业务,最终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03吃苦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小吃苦的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积极去挑战,永不言弃,从而取得成功。而那些吃不了苦的孩子,往往遇到坎坷就半途而废,最终与成功擦肩而过。吃过苦的孩子才能经得了风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未经锻炼的翅膀,往往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要想孩子成就辉煌的人生,就不要舍不得让他吃苦,而要放手让生活的磨难去砥砺他坚强的品质和心性,让他内心变强大。
当然我们所说的让孩子吃苦不是只给孩子吃苦,不给孩子快乐和幸福,而是让孩子既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所以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受得了风霜,拥有得了阳光。《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是一部青春励志书籍,对治“懒癌”有一些作用,建议家长收藏或购买。
青春励志书籍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所有的努力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将来的你余生很贵请勿浪费淘宝¥22.8¥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