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如何过清明节,那时的一些作家有过详细的描述。
比如丰子恺有一篇散文就叫《清明节》,丰子恺的家乡是在浙江桐乡,这篇散文里对江南一带的那时过清明的风俗描写颇为详尽。
丰子恺说他们在清明前后三天都上坟,第一天是寒食节,去离镇五六里的一座坟,因为不通水路,只能步行。据丰子恺说:“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完全是一路嘻游的路子。
祭祀跪拜过后,”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又是一番吃吃喝喝。
到第二日,上的是”大家坟“,也就是同族公共的祖坟。因为祖宗多,坟有五六处,所以要雇两条船跑上一天。
而孩子们这天特别高兴,因为船上做得菜好吃,而且孩子还能抢鸡蛋吃。“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到了晚上好回去,合族之人要吃上坟酒,摆下五六桌,没去上坟的也来喝酒。
到第三日,就是上自己家的坟了,雇一只船,走五六里水路就到了。
祭扫期间,还能去附近的庵寺里逛一圈,玩一玩,赏一赏景。
听丰子恺的描述里,这里面没有多少追思哀伤在中间,反而是一件乐事。按丰子恺说:“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
另一位民国作家周作人,也就是鲁迅的弟弟,在《鲁迅得故家》这本书中,叙述清明上坟的事时,也是用快乐的笔调。周作人家在绍兴,离丰子恺故乡也不远,所以风俗有相近之处。
周作人说那时上坟最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那个时代的女人,平日是很少出门的,清明时,三月初暖的天气里,在山林田野里兜一个圈子,当然是件高兴事。
至于小孩,本来就喜欢玩,在书房里关了很久,就盼着清明到。
周作人说,那时的儿歌说:“三月上坟看娇娇”,绍兴扫墓时是用“鼓吹”的,一路铙钹唢呐,吹吹打打。少年们就随着音乐,追着看上坟船里的姑娘们。
这么看起来,清末明初清明祭扫恐怕更多还是一次春游,大家不但高高兴兴,祭扫倒好像不是主要的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踏青游玩倒是主题了。
但清明当年原本不就是一个踏青的日子吗,祭祀反倒是后来赋予的意义。少一点痛苦,多一点快乐,不也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