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部编语文3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复制链接]

1#

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①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句解:(开篇点题)交代这幅画的创作年代、作者、名字。

②这幅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早已名扬中外,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句解:“名扬中外”说明了这幅画的巨大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③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句解:(冒号)冒号起引起下文分述的作用,表示前面是总述,下文将围绕前面的内容作具体描述。

④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句解:(排比、省略号)七个“有……”连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画上人物多。省略号表示画面上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没有写,表明人物之多。

⑤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句解:(省略号)通过介绍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繁荣。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店铺没写进文中,突出了街市的热闹、繁华。

⑥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句解:(排比)五个“有的”连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街上人的不同动作和神态,表现了街上人多,热闹非凡。

⑦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句解:画上的人虽小,但都能看得特别清楚,这说明了张择端绘画技艺十分高超。

⑧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

句解:(过渡)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冒号表示下文是对桥北头的情景的具体描

述。

⑨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撞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

句解:(场面描写、省略号)这是表现画面上街市热闹场景的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次“交通事故”,表现了人之多,生动细腻的语言把画面刻画得栩栩如生。省略号表示省略了后面要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⑩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句解:(感叹号)感叹号表明作者欣赏完画后,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赞叹之情。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句解:(首尾照应)这句话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与课文开头相呼应。

中心感悟:

课文中心:课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和艺术价值,赞扬了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我的感悟:《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像一部无声的电影,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昌盛;像一本书,记载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绘画艺术的源远流长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写法借鉴:

写法点拨:抓住特点写静物

抓住特点把静物写生动是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课文在介绍画面内容时,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这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最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

我们在写静物时,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在选好写作对象后,一定要仔细观察,然后抓住它的大小、形态、颜色、作用等特点,确定写作重点,进行具体描绘。

运用示例:

我有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它是长方形的塑料盒。粉红色的盒盖上画着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熊,它们正手拉手在寻找食物。

打开文具盒,里面是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有文静的课程表、乐于助人的橡皮、无私奉献的铅笔和很少说话的直尺。它们都是我学习的好帮手,课程表可以让我知道每天要学习的功课,橡皮可以帮助我改正错误,尺子可以帮我画图,铅笔可以帮我写文章、算数学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