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安顺潘氏一世祖克常公与钱氏祖妣合葬墓)今天是公元年3月25日,农历甲辰龙年二月十六,距离清明节只有10天了,又到了上坟、祭祖的季节。在一期以“故乡”为主题的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这是文学语言,如果转化为生活语言,祖坟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记得我小时候,春节是不到祖坟上拜年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开始每年春节都要到坟上拜年,成了惯例。我分析,这是因为很多人过完春节就要外出打工,清明节回不了家,就把清明前提前与春节一起过了。生活中我也常听人说,春节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回家,清明节回来一趟,给老人们上柱香。(上图为安顺潘氏六世祖大武公与冯氏祖妣合葬墓)我从网上视频里,听“品三国”的易中天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女人结了婚在美国生活,夫妻的感情很好,没有其他问题,但是这个中国男人每年在中国的清明节都要回乡祭祖,女方怎么劝都无效,美国女人实在不能理解男方的这种行为,最后就因为这个事情离婚了。易中天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强调的是文化差异。我从这个故事里,除了听到文化差异,还听到了中国人对祖宗的重视高于一切。(上图为从侧面看到的一世祖、六世祖墓)有人说,中国人普遍没有信仰,都是实用主义者,想发财的信财神、拜关公,想传宗接代的信观音、拜菩萨。唯独对自己的祖宗,倒是无条件地景仰,甚至可以说是祖宗崇拜,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夸大、吹嘘自己的祖宗如何如何厉害,怎么怎么能干,这往往体现在族谱记载上。我以前没有见过我们安顺潘氏族谱,对潘氏家族的了解,完全是从父亲及老谭堡潘氏家族上点年纪的人口中知道的。年正月十二,安顺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我参加了成立大会,此后参与了一些修谱事务,才对我们这个家族逐渐了解得更多一些。(上图为站在一世祖、六世祖墓前眺望安顺城)现在,我的家族观念又传承给了下一代。我家买牛奶,只买“伊利”品牌,原因是伊利的老总姓潘,而且儿子潘圣节说,他确实喝出了“伊利”牛奶与其他牛奶不一样的味道。有一次,潘圣节突然问我,古时候是不是有个“潘国”。潘圣节三年前就能背我们安顺潘氏家族20个字的字辈了。这些,都说明我的家族观念,已经开始影响下一代了。又到清明节,又是祭祖时。我准备写一些短文,介绍安顺潘氏祖先们的情况。这也算是我今年过清明节的一种特殊方式吧!敬请安顺潘氏的族人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