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词欣赏以清明为题的两首诗,看诗 [复制链接]

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年至年),字牧之。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年)进士。曾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和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杜牧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且望施展抱负,但一生不得意,所以纵情声色,生活放荡不羁。他的诗歌豪健清丽,俊爽淡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杜牧忧以绝句见长,也擅长文和古文。他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

注释: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的4月4日或五日。此诗《樊川诗集》及《别集》、《全唐诗》均未收。最早见于谢枋缅《千家诗》,明代的谢榛认为是杜牧所作。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借问:请问。酒家:酒店。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解析:清明本是暮春佳节,但在诗人笔下,却写得凄风苦雨,愁苦不堪。诗人抓住清明前后,气候多变这一特点,一反柳暗花明一类的常见写法,开头一句就显得别具一格。

诗的第二句有着丰富的内涵,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

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消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作者介绍:王禹偁(公元年至年),字元之,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年)进士,历任左司谏、翰林学士、知制诰等官。他为人直言敢谏,所以屡遭谪贬,久任地方州县官,因而比较了解人民的疾苦,写了不少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诗篇。他的诗歌风格朴实自然,对扭转宋初浮靡的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注释兴味:兴致。萧然:寂寞冷落。野僧:山野寺庙里的和尚。以上两句说,清明佳节,无花无酒,自已也毫无过节的兴致,就像山野寺庙里的和尚,对一切都很淡漠。乞:求讨。新火:古代风俗,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前后禁火三天,吃冷食,也不点灯。三天后重新生火,称为新火。晓窗:清晨的窗前。以上两句说,昨天从邻居家讨来新燃的火种,清明一大早,就在窗前点上灯读书。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寂寞清贫的生活。贫困剥夺了他插柳赏花,踏青饮酒的欢乐,使它在节日里兴味索然,清苦得象荒山野寺的和尚,只好点灯读书来消磨这大好春光。这样一类知识分子的境遇,是值得人们同情的。这首诗在选材上独具一格,风格也比较质朴。

品读诗詞人灵秀。中州文墨一生缘,与你一起欣赏古典诗词的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