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字形与情绪的端倪,寒食帖中最绝望的五个大 [复制链接]

1#

这篇上接本专栏第四篇,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中有两首诗,上次说了一首,这次继续说第二首,依旧是形而上学。

这篇不必多说废话,要讲的在上一首都讲完了,这篇关键都在内容里。

第一,看诗,体会诗的感情,当然体会不到也正常,毕竟很多人对苏轼不太了解。这个会一句句讲的。

第二,看章法,第一首诗与第二首明显有区别,第一首时字形小,第二首时字形整体偏大,这个还是很容易分辨的。

字大字小有啥区别吗?

当然有。

我初学时以行书入手,学的就是寒食帖,那时候楷书基础不够,但这帖每天都要写上几遍,印象还是很深的。

第二首字大,是因为铺毫比较开,不如第一首时,笔毫还有一定收放。第一首笔毫的收放,还是有规律的,上篇文章也讲过,心绪重的时候笔下自然会重。

那看第二首的时候,整体的厚重,只有部分比价轻盈,则心绪肯定就更重了,看诗可以看出来。(天下第一二三行书之所以有这种成就,文与字与情感合二为一的,缺一不可。所以如果不读诗就想了解这三个行书,不可能)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情感云云就不说了,诗词鉴赏我不擅长,可以直接去查一查,上篇文章也有。但是大体上,这首诗讲的是被贬黄州三年来的时光,以及心态变化。

举个例子,失恋,失恋一天,一个月,一年,心理状态肯定不同的,这个心理过程,可能随着时间越陷越深,也可能随着时间越看越淡。总之,变故过后,时间会带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改变,描述这种心路历程,就是苏轼第一首诗写的东西。

苏轼诗词特像白话,所以认真读一读,是可以读出其中情感的,这两首诗我初学书法时背的,一直到现在都没忘过,现在我连望庐山破布都背不下来了,这个依然记得,就是因为感情变化理解到位了,所以只要有第一句,慢慢就能顺着感情线背下来。

苏轼在黄州三年,往日荣光一去不复返,自己也觉着自己像个病老头了,没有往日的那种年轻气盛。

这就是第一首诗的内容,主要写回忆,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更像是对过往的总结。

第二首则是写当下的生活环境,自身的环境,最近经历的事,眼下的心绪状态,总结来说就是眼前的生活和心理。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二者哪个更容易触发情感?

肯定是眼下的感受要比回忆更深刻一些,所以寒食帖后半段的笔调就不同了。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江水都要流到家里了,为啥呢?因为雨太大。小破茅草屋在这烟雾蒙蒙的雨水中,跟在风雨中飘摇的小渔船一样。空庖煮寒菜,冷清的厨房做着凉菜,小破土灶烧着潮湿的芦苇。

这是环境,鬼天气,小破屋,冷清的厨房,有个破土灶,烧着潮湿的芦苇,终于想吃点热的,结果还是清明前后,只能吃凉菜。

苏轼这几句,已经道尽一个人的落魄。当然,感触都是通过反差建立起来的,想读懂这句,就得知道苏轼之前过的什么生活。

二十出头就被欧阳修看重,说下一任文坛领袖非他莫属,欧阳修是宋朝文化部一把手,可以说前途无量。后来一直当市长,整天除了工作,就是跟朋友吃饭喝酒,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上青楼调戏小丫头,小生活可滋润了。眼看着要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遭到小人陷害,一巴掌给他从天堂打到了地狱。这年苏轼刚四十出头,本该不惑的年纪,惑了。

环境差也就罢了,哪知又赶上了清明。想尽忠,可是君门深九重,已经被轰出来了,进不去了。清明该扫墓尽孝,可亲人坟墓还远在万里之外,尽孝也尽不了,我活着还能干点什么呢?我也想学着阮籍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大哭一场,但我的心早已如同死灰,连哭的勇气都没有了。

人所有的感悟,情绪,都是由心理落差引出来的。如果实在想不通,就想想你跟对象在一起时有说有笑有情趣,但人家里不同意,硬生生把你们拆散了,看着人家结婚,可你无能为力,只能告诉自己,就这样吧。

突然想到郭德纲那句词:想当初孤身一人流落京城,上无片瓦遮身,下午立锥之地,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勾,勾不着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抡木棒打不散无义的宾朋,大将军手中枪,翻江倒海挡不住饥寒穷三个字,英雄至此未必英雄。

第二首诗,就是这种情绪。

诗就不多说了,我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尤其最后一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没经历过绝望,是体会不到这种情感的。

如果第一首诗情绪的变化还算明显,第二首就已经完全沉浸了,所以第二首在书法层面,比第一首要容易的多,因为笔调变化不大。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交代环境,笔调上整体厚重一些,节奏也慢了一些,字距紧了一些。

其实第二首的变化很少,多是交代事件,然后有一种整体的沉郁,所以特别的变化只有几处,不像第一首那么丰富。

比如真正体会落寞孤寂的,就四字。

“空庖”“破灶”。

恰好又是这俩,是第二首诗中对比非常明显字组,一大一小,这其中的心迹是很容易差距的。这解释不牵强,稍懂一些古诗自然会知道。

再有,还有俩词也是亮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