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症状和图片 https://m.39.net/pf/a_6858103.html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的描绘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而东京,在当时也叫汴京,汴州本为梁州,北周周宣帝改梁州为汴州,汴州之名得名于北宋的经济大动脉汴河,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桥梁,横跨汴河之上,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名虹桥。虹桥气势不菲,宽阔坚固,在一千多年前,没有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把这么大的木料横架在河道上,建筑的难度可想而知,工程的浩大是多么的气壮山河。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整根整根的大木材并列铆接榫合,以支撑大桥的跨度,桥面又用成排的木料链固杵紧,使之形成一个硕大坚固的整体,并分散了负重使跨河木料受力均匀。
清明上河图
然而,这座木质拱桥,它只是当时另外一座桥的仿制品。
古汴河,虽然被金兵南下之时基本上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在当时,宋太宗曾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可见其重要性,古汴河,是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凿的古运河。
《大业杂记》载,通济渠(汴河)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而这条河流经在当时的符离县人们在这里搭了一座桥,名曰埇桥,埇,就是高高的土堆的意思,在两岸高土堆上建的桥,这座桥,连接两岸,方便来往的人们,渐渐形成了商贾云集的集镇,后来,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中唐末桂林戍卒起义军领袖庞勋起兵造反,攻克徐州,占据埇桥,断汴河粮道。终被唐王朝打败,这时候,唐朝才真正意识到汴河的重要性,所以在此建州,去周朝的古宿国为名,曰宿州,宿州从唐至清朝,一直都是历代州府的治所,清朝灭亡,宿州被改为县,新中国成立后,后来成立宿州市,原县级宿州改为埇桥区。
北宋末年,宿州曾发展为全国第二大都会,有近13万户,仅次于京城汴梁,远优于徐州、扬州。苏轼曾称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这都是得益于汴河埇桥的功劳。
史料记载,“埇桥”的桥基由条石筑成,临水一侧安装有纤道护栏的平台,行人可由岸上直抵桥拱之下。桥身为弧形,以榫铆相扣的巨木为梁为椽,桥面覆以宽厚的木板,以增加承重的力度。桥拱中间没有立柱,全凭桥身巨大的弧形结构加以支撑,桥身高大,桥下可以通行当时形制最大的船舶。
唐宋时期的宿州城池,汴渠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城中心有“埇桥”横跨河上,连接着通往南北二门的大街。北宋皇祐元年,陈希亮任宿州知州,在城中新建跨汴大桥一座,以满足水陆的需要。根据《宋史·陈希亮》中记载:“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陈希亮主持建造的“飞桥”,受到皇帝的褒奖,并作为一项科技成就在从东京到泗州的汴河全线上加以推广,其中就包括北宋京城的虹桥。
宿州木拱桥原型
宿州“埇桥”堪称世界“木拱桥”鼻祖《宋史》的记载,即宿州“虹桥”先于东京开封府的“虹桥”,是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业绩,是宿州人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