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明节再读杜牧的清明,原来这也是一首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从今天晚上开始,就是清明节的三天小长假了。此刻,窗外正下着蒙蒙细雨,雨点敲打着树叶,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水塘里的青蛙则一直呱呱叫个不停。南方青蛙的叫声与北方有很大不同,北方青蛙的叫声洪亮而高亢,南方青蛙的叫声低沉而短促。我所住小区的景观绿化的水塘里,有很多青蛙,每天晚上我就在低沉短促的蛙声中入梦,梦中却经常出现北方老家那洪亮高亢的蛙声。

科技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现在人们坐高铁飞机可以一日千里,但出去容易回去却太难。很多人感慨这是一个漂泊的年代,多少人背井离乡,在这样的夜晚黯然销魂。但漂泊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漂泊是历朝历代很多文人墨客品味过记录过的经历。从张继的“姑苏城我,夜半钟声到客船”,到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到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漂泊的感觉是凄苦的,家在千里之外,人在天涯之远。但这份凄苦经过反复咀嚼和咏叹,竟然像一壶好茶一样,逐渐地浮现出一种凄美的味道。

有关清明节的诗歌诗词诗词中,杜牧的《清明》可能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在我看来,《清明》也是一首抒发漂泊情绪的诗歌。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首句写景,同时点题清明,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自从有了这句诗,“细雨纷纷”似乎就成了清明节的标配,如果不下雨,清明节似乎就少了点什么,缺了点情调缺了点诗情画意。

“路上行人欲断魂”,二句写人,路上的行人神色凄迷,就像是丢了魂魄一样。有人说,“路上行人”实际上指的就是诗人自己,说的自己走在清明节的纷纷细雨中,失魂落魄地赶路。我们已无从知道诗人“失魂落魄”的原因,但我们或可推断,诗人清明节仍在漂泊赶路,或许是在赶往家乡,或许是在赶往家里。

“借问酒家何处有”,请问一下哪里有喝酒的地方?酒是古代文人最爱的东西,没有酒,就少了半个盛唐气象,没有酒,就少了七分英雄气概,没有酒,就少了九分漂泊愁绪。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杜牧说,漂泊太寂寞凄凉,来杯酒压压惊吧!

“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倒骑黄牛的牧童,拿着一管长笛,给诗人指着远处的村子说,杏花村里有好酒。最后一句诗,因为这个可爱的牧童,一扫前面的阴霾压抑,让气氛变得愉悦生动起来。诗人肯定没有想到,千年之后,“杏花村”会成为美酒的品牌。

夜已深,时间已经超过零点,窗外的雨似乎下得更大了,青蛙仍然在不知疲倦地叫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