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大讲读。对于《清明上河图》这一幅名画,大家都应该非常熟悉吧,这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一幅国画了。现如今这幅画的赝品都能卖不少钱,而真品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内用于展览,这幅画早就已经封存了起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拿出来观赏的。不过,你们知道吗?《清明上河图》这一幅画也经历了非常辛酸的历程:跨越了七个朝代,到至今却缺了一块。
《清明上河图》能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据调查,它前后跨越了七个朝代,有四次流落到了民间。这么久远的名画能保存至今,实属不容易啊,接下来小编就带你了解了解这一幅名画的历程。
首先就是这幅画的起源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由北宋的画家张择端所画,他是一位宫廷画师,在当时深得皇上的喜爱,在当时,这幅《清明上河图》也有了第一位收藏者,家是北宋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不过这个宋徽宗非常的”贪玩“,无心治国,只喜欢玩书画琴棋,最后导致北宋很快就灭亡了,于是《清明上河图》这一幅画就被流落到金朝。
令人非常奇怪的是,这幅画博并没有流入到金朝宫廷,而是流落到了民间。小编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宫廷之人为了钱,转手卖给了民间的一些识货之人吧。
后来到了元朝,这幅画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皇室内院,不过也许元朝皇帝并不重视这些玩意儿,导致最后这幅画再次流落到了民间。
明朝的时候更加令人惊讶,这幅画浆染已经归为个人所有。后来,经历了种种奔波,这幅画又被当时宫廷的一位太监冯保弄到了手里,并在画的后面题跋,题跋中并没有提及是哪里来的,所以很可能是从别处”搞“过来的。随后,这幅画又流落到了民间。
清朝建立后,这幅画又被纳入宫廷;而清朝灭亡之后,到了民朝,这画随着溥仪皇帝在伪满洲待了一段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伪满洲灭亡,这幅画再次流落在了民间。
最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清明上河图》被调入了北京博物馆,这幅画终于结束了它颠簸流离的生活,不过让人可惜的是,这时,这幅画已经缺了一块。
这就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所有经历,虽然说有所残缺,但是能够保留至今,还是一件十分令人惊喜的事。你们对小编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和小编一起评论分享。